宋濂为何葬于成都

成都日报 2019-10-21 10:25 大字

宋濂像

贾登荣/文

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他与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章溢、刘基、叶琛号称“浙东四学士”,朱元璋夸奖他是“开国文臣之首”。他送给同乡青年马君则的《送东阳马生序》,因深寓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激励年轻人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的主题,而作为范文,长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而广泛流传。他是千里之外的浙江金华人,他从未在成都乃至四川做过官,那么——

“胡狱”牵连 客死他乡

宋濂的人生轨迹与成都乃至四川应该没有任何交集:宋濂的祖籍在浙江义乌,他出生于浙江金华的浦江;从政生涯一直在皇城脚下、紫禁城内。然而奇怪的是,在清嘉庆年间编修的《华阳县志》却明明白白记载着:宋濂墓在成都“城东城外五里”外的净居寺;而在《成都街名一览》中更详细地说,“宋濂之墓于成化二十二年(1485年)迁建于净居寺侧”。

一个与成都没有丝毫瓜葛的人,是如何从千里之外归葬于成都的呢?这中间又有些什么故事呢?话题要回到明初“四大奇案”之一的胡惟庸案上来。

胡惟庸,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史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胡惟庸在担任丞相的七年期间,为人处事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都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处理。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结束了中国的丞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杀掉胡惟庸及其家族成员之后,朱元璋似乎并没解心头之恨,他以肃清余党的名义,继续大开杀戒。据统计,在这场“胡狱”中,被杀害的官员及其家人多达三万。

那时,宋濂已经70高龄,早在三年前就退养在家。他与胡惟庸不是同乡,也没有多少交情,然而一样没能幸免。他的二儿子宋璲、孙子宋慎牵涉于此案中。由于宋璲、宋慎与胡惟庸关系很好,被列为同党,罪当处死。按照当时“株连九族”的刑法,宋濂及其家人也要一并被处死。就在朱元璋准备拟旨时,太子朱标站出来求情。他说,宋濂是我的老师。如果杀了他,天下人会痛恨我这个不尊敬老师的人。朱标的话没有打动朱元璋,他说,杀宋濂是我下的旨意,与你无关,人们岂会腹诽太子呢?马皇后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说宋濂是天下名士,文坛领袖。你杀害了他,会让天下文人寒心。朱元璋这才网开一面,将宋濂及其家人流放到四川的茂州(即今四川茂县一带)。

带着悲怆无奈的心情,宋濂与家人踏上了前往千里之外的漫漫征程。由于年事已高,加上心境不佳,洪武十四年(1381年),当走到蘷州(今天的重庆奉节)时,宋濂一病不起,客死他乡。由于是戴罪之身,家人不敢把他运回老家安葬,只好就地安葬于西莲花池山下。

蜀府礼遇 洗冤昭雪

在宋濂去世32年后(1413年)一个与成都没有任何联系的他,却阴差阳错归葬到了成都。

原来,到了明成祖朱棣执政的永乐年间,宋濂的坟墓出现崩塌,棺材也裸露在外。这件事情传到了朱元璋的儿子、蜀王朱椿耳中。朱椿曾在《跋宋太史与门人手帖》中说:“先生以事将谪于蜀,命下之日,乃贻书某,谕以明经树德,以濂洛诸贤自期。视先生处患难忧戚,如在函丈间,死生祸福置之度外,而拳拳以先哲所以为教者望其徒。”宋濂曾当过朱椿的老师,作为学生的他,十分景仰宋濂的文学才华、道德人品,看到当时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他大胆决定,将宋濂的坟墓迁到“天府之国”成都来。

据史载,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椿悄悄将宋濂墓从奉节迁葬到当时的华阳县安养乡。72年后,在明朝第八任皇帝明宪宗朱见深执政的成化二十二年(1485年)农历腊月十三,蜀惠王朱申鑿看到安养乡宋濂墓地被损坏,便决定将宋濂墓迁到“锦城迎晖门外”,即成都的净居寺西侧。为更好地祭祀宋濂,蜀惠王朱申鑿还把净居寺改名为报恩寺,赐田80亩以供祭祀,在寺南侧大约一里远的砖头堰支流上修建宋公桥,以作纪念。明朝第九任皇帝弘治帝朱祐樘执政的第九年(1496年),四川巡抚马俊上奏,认为宋濂为明王朝的建立,辅佐帝业,教导太子皇子,功昭绩著,同时又是名闻天下的大学者,但却因冤案牵连而死于他乡,希望能为宋濂正名。弘治帝朱祐樘将此事下到礼部商议,最后作出决定,恢复宋濂原有官职,每年春秋两季在所葬之地举行祭祀。明武宗朱厚照,也就是明朝第十任皇帝,终于为宋濂洗冤昭雪了。朱厚照不但恢复了宋濂的原有官职,还追封宋濂谥号“文宪”。宋濂平反后,人们在他墓旁修建了祠堂、塑了像。因宋濂号潜溪,故名潜溪祠。

净居寺纪念一代名臣

明人何宇度《益部谈资》中写道,当时的净居寺,是与昭觉寺、青羊宫、武侯祠并列的大寺庙,“殿宇廊庑,华丽高敞。”清初著名学者王士桢在《秦蜀驿程记》中这样记载他亲眼所见:“过桥至净居寺,气象疏豁。入山门为明王殿,次弥勒佛、次大雄殿,皆有画壁。最后藏经阁。西出为文殊殿,即宋(濂)、方(孝孺)二公祠,有宋文宪公(濂)像。殿后文宪墓,高如连阜,其上修竹万竿,扶疏栉比,无一枝横斜附丽。”

明末清初,净居寺被烽烟四起的战火摧毁。当战乱平息,生活走上正轨以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华阳县令安洪德在净居寺旧址上,建了一个书院,并以宋濂的号命名为潜溪书院。该书院与当时的锦江书院、墨池书院和芙蓉书院并称为成都的四大书院。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华阳县知县高学濂考虑到潜溪书院离城区比较远,学生上学不方便,就在城区的梨花街买下一块地,修建为潜溪书院。原有的潜溪书院,仍旧称为潜溪祠。到清末,潜溪祠被废。宋公桥旁建成了街道,宋公桥街街名即由此而来。宋公桥桥头有不少慈善人家施茶、粥,所以这条街又称茗粥街。

岁月沧桑,宋濂墓及其祠堂都荡然无存了,只留下一个与宋濂有关的地名——净居寺街,烙印在成都这座千年古邑城中;而在宋濂墓及祠堂所在地,如今却是一所洋溢琅琅书声的学堂——成都市龙舟路小学。这也许就是成都人用最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对宋濂这位大学者的缅怀之情吧。

新闻推荐

“教好书育好人是我永远的追求” 记定远县民族学校教师赵银路

本报记者王太新20年前,大学毕业毫不犹豫地选择回乡奉献,并许下了“教好书,育好人”的人生诺言;20年来,他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毫...

定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定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