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上,脱贫花开红艳艳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9-10-08 15:00 大字

■ 通讯员王文本报记者陆杨

深秋时节,江淮分水岭上的定远县,层林尽染、遍地金黄,一派丰收景象。说起住上新房后的生活,严桥乡严桥村村民吴忠儒满心欢喜,在简易土房里住了大半辈子的他没想到,有一天能住进亮堂整洁、南北通透的大房子。

有着“境连八邑,衢通九省”之称的定远县,是滁州市唯一的省级贫困县。 2014年底,全县有贫困人口11.16万人,贫困发生率13.43%,是全省省级贫困县之首。吴忠儒家因妻子患病,也在当年被纳入贫困户行列。

近年来,该县狠抓 “两不愁三保障”,以贫困县退出统揽脱贫攻坚工作。截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脱贫3.4万户、10.24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95%。吴忠儒家正是脱贫户之一。

坐在装修一新的堂屋中,吴忠儒感慨:“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屋顶漏水了。 ”他说,自家原来的简易土房,屋顶漏雨是常事,墙体开裂后,住在里面也提心吊胆,“去年,我申请到2万元危房改造款,加上亲友帮助,盖起了这座新房。 ”

危房改造是定远县实施的脱贫攻坚“五个全覆盖”工程之一。该县明确,全覆盖开展房屋安全清查鉴定,确保全县农村危房无人住、住人无危房。截至2019年初,全县累计完成3.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各级财政发放补助4.2亿元。

中午时分,吴家女主人打开水龙头开始淘米洗菜,“这自来水全天供水,水质又好,比以前方便多了。 ”定远县是干旱缺水地区,2018年,该县提出农村自来水“全覆盖”,建设近2年后,已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住进新房,吃上自来水,还得让贫困群众有事可干。9月25日下午,大桥镇大桥社区扶贫车间里,脱贫户王利正在加工箱包。因家人生病致贫的她跟随丈夫多年外出打工。去年,得知社区办起扶贫车间后,她果断返乡就业。目前,夫妻俩都在车间上班,每月收入加起来有六七千元,成功脱贫。

大桥社区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少兵介绍,通过“企业+扶贫驿站+贫困户”就业扶贫模式,能让周边贫困劳动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就业岗位和就业技能培训机会,实现稳定脱贫。

扶贫先扶智,教育助脱贫。新学期的池河镇池河中学校园内,书声琅琅,九年级毕业班学生小蕊(化名)正在为中考做着准备,明年毕业,她打算去读幼师。然而,就在几个月前,小蕊却差点失学。

“她家十分贫困,母亲早逝后,复杂的家庭环境让她一度失去学习兴趣,选择辍学。 ”班主任章斌介绍,得知这一情况后,县教育局和学校方面及时介入,多次上门宣传教育扶贫政策,最终让小蕊返校就读。

该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高质量的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为此,县里着力巩固薄弱学校改造成果,开展“控辍保学”人人到行动,“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今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我们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但巩固脱贫成果工作仍在继续。 ”定远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邹军介绍,在全省脱贫攻坚年度考核中,该县连续三年获得“好”的等次,“摘帽”后的定远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谋划安排,做到劲头不松、力度不减。

邹军表示,定远是农业大县,乡村振兴是永恒主题,在未来的脱贫攻坚工作中,他们将着力做好产业兴农、园区强农、科技助农、改革惠农、金融活农五项工作,重点以“鹅、虾、猪、菌”四大产业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融合。

新闻推荐

行走在美丽深处的七里塘

七里塘位于定远县最西陲一隅,因其境内有一口方塘,围绕方塘走完一周,刚好七里路,故而得此美名。它在如茵的岁月中,一路高歌,一路...

定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