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淮南古城 (中) 孙献光

淮南日报 2018-08-13 14:48 大字

淮南诸多的军事要塞虽然有城墙环列,但多数没有居民聚居,因而虽有城却难有市,当然城运难久。

但仍有不少古城,集政治、军事、文化为一体,当年都是聚民而居、商贸繁荣的城市。这些城市因为有了居民,城市便有了延年益寿的根本。民因城而安,城因民而寿。诸多城市,屡败屡修,屡摧屡建,经风沐雨,一直延续至今。有一些虽然年久残圮,但遗址尚存。像这样拥有综合功能、规模宏大的城,在淮南大约有6座。

1、下蔡城。下蔡城的城址也是古州来国的都城。《左传·鲁昭公四年》:“楚然丹城州来”。昭公四年,也即公元前538年,正是楚灵王通过宫廷政变上台的第三年,楚灵王时期,楚吴战争濒发。这一年,楚国的一位名叫然丹的大臣,筑建了州来城。九年后,楚国又发生宫廷政变,吴国乘机攻占了州来城。此后,吴楚交替攻占州来城。公元前493年,吴王夫差将蔡国迁到了州来。当时的蔡国国君是蔡昭侯。周武王封叔度为上蔡,周成王时封叔度之子蔡平侯为新蔡,蔡昭侯迁州来后,改名为下蔡。

那么,下蔡故城的位置在何处?

《水经注》记载:“淮水自硖石北径下蔡故城东。”说明故下蔡城在今天的硖石山的下游。萧景云《下蔡古城形胜考》中,对其所处位置有明确考证。他指出,下蔡城西为孤山,北面是磨盘埂,埂东西有二里多,埂的最西头突起三丈多高的土丘,俗称大孤堆。城南和东面都是淮河。可见下蔡城在硖石的下游、西淝河与淮河交界处的一个三角地带。

据萧景云考证,下蔡古城不上一座,而是两座。一座是春秋到五代时的古城,另一座是周世宗柴荣打下寿州后,在下蔡古城旁边又建了一座古城,将寿州城的人全部迁到下蔡城中。新旧下蔡城两城毗连,又称连城。而且周世宗所建新城更为雄伟壮观,老城“不如周徒之故城雄伟周密也。”

据《下蔡故城形胜考》记载:故城南北东西都是二里,周长有八里。古城四面皆有大门,它的南围墙有两门,大南门距淮河只有二十多丈,右边是普济庵。小南门在大南门西半里,门楼尚存,名叫三观楼。门内额头还有一块石刻,有“连城保障”四字。东门在城内文殊寺东,距淮河有半里。北门距磨盘埂三十余丈。西门面对孤山。古城的护城河在城的东、北和西,宽八九丈,深二三丈。

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南大街的西面有一条顺河街。北大街西面有一个火巷。西大街的北片有公馆园巷、火神庙、楼头巷。南片也有几个街巷,分别是水巷、财神阁巷、小南门巷。

下蔡城作为县治所在地、百姓聚居地,古代也曾经繁华一时。楚国的宋玉就曾经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说:“惑阳城,迷下蔡”。写的就是下蔡城市井繁荣之象。

下蔡城广人众,居民数万。宋仁宗时,下蔡城不但人满为患,城外还住着三千余户。于是又筑外郭,把这些住户包进来。

下蔡城扼控淮河、镇锁西淝河入淮口,硖石山、黑石山、孤山如屏风环列,确实是淮水之壁垒,攻守之要津。这样的城市,当然成为历代攻守的重点。围绕下蔡的攻防战,大小不计其数。记载最为详细的当是周世宗发动的后周南唐大战。整个战争历时四年之久,周世宗三次御驾亲征,把行营扎在下蔡城,并把原来设在正阳关的浮桥也移到了下蔡的淮河之上。为了拿下寿州城,他与妻子小符氏不惧六月暴雨,率领大军在齐大腿深的水中围城不退。然而寿州城内有一个不屈的英雄刘仁瞻,他以决死之心,苦守城池。小儿子畏战逃跑,竟被他以军法腰斩。而南唐也举全国之力,驰援寿州,当年八公山上,南唐十二连城,日日烽火不息,与寿州城相互呼应。小符氏随夫困南唐,不幸病逝,年仅二十七岁。所以寿州这座城,与周世宗有失妻之恨,这座城牢固的城墙,夺去了他妻子的年轻生命。所以周世宗拿下寿州后,下令征召数万丁夫在下蔡老城旁筑新城,将所有的寿州人全部迁入下蔡城,不愿迁者格杀勿论。居民搬迁后,他又下令把寿州城的城墙拆毁。

2、下蔡新城。下蔡新城建于下蔡古城的对岸,现地名为月河滩。该城筑建于南北朝的南齐时期。按《齐书》记载:建元三年(即公元481年),北魏来攻寿州,被齐将垣崇祖击退。垣崇祖担心北魏再来进攻,便在淮河东建下蔡新城。《水经注》记载:“淮之东岸又有一城,即下蔡新城也。二城对据,翼带淮瀆。”垣崇祖筑建此城,就是要防御北魏的进攻。因此,下蔡新城只能是一座军城。

3、曲阳城。秦国统一六国后,设立了曲阳县,其所辖区域包括了定远、凤阳、怀远、淮南的部分地域。汉时,仍然继承了原有的区划,县名未改。既设其县,必建其城。古志记载,曲阳城战地面积宽广,城郭分明。它是县衙的治所,百姓的聚集地,漕运的枢纽,水陆驿道的交汇点。因为下邳县也有个曲阳城,人们为了区别,把下邳的曲阳称为东曲阳,把淮南的曲阳称为西曲阳。

西曲阳的命运好景不长,它终结于南北朝的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之手。他把西曲阳县改名为定远县。从此,在中国的历史中,西曲阳这个名字消失了。而代之传承至今的,就是现在的定远县。

定远承继了西曲阳,但现在的定远县城,是西曲阳城的故址吗?答案是否定的。

西曲阳城的故址与今天的定远县城有近百里之遥呢!

那么它具体的故址在哪里呢?

清代《道光·定远县志》:“县(即现在的定远县)西北九十五里,秦为曲阳县。晋武帝以之属淮南郡。”从这个记载看,古曲阳城距离现在定远县城西北九十五里,那就应该在与淮南的交界处,也就是高塘湖一带。

《嘉靖·寿州志》记载:西曲阳城在州东北40里,秦为曲阳县治,汉因之。

郦道元《水经注》对西曲阳城也有明确记载:“淮水右纳洛川于西曲阳城北。”淮河到了上窑,河道已经变成西南流往东北方向,淮河的右边是洛川,也即今天的窑河。而窑河又在西曲阳城的北面。可以确定,西曲阳城即在窑河的南面。

《嘉靖·怀远县志》称:“滨洛水有废城址,洛水穿其中而行,基址依约可辨,东西几十余里,即古曲阳也。”说明直到清代嘉靖年间,西曲阳城的旧址还在。而且城之大,有几十里。这样的城池,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城市,倚水而建,有漕运之利。应当是秦汉时期的一座永固型的城池。

从《定远县志》、《嘉靖寿州志》、《水经注》、《怀远县志》的记载看,古曲阳城应该在窑河的上游,淮南的边界。

但这样一座永固型的县城为什么消失了呢?

这还是因为梁武帝萧衍。他当时为了打下被北魏控制的寿州城,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工程。天监十三年,也即公元513年起,他征召了二十万将士,历时三年,在淮河下游的浮山修建了浮山堰,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拦河坝。梁武帝希望通过在淮河上筑坝,抬高水位,水淹寿州。不幸的是,寿州他没有拿下来,却将淮河上游数万平方公里的城池、村落淹没殆尽。西曲阳城当然没入大水。在浮山堰突然崩坏后,引起了久浸大水的西曲阳城的垮塌。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浮山堰崩塌前,“昏雾三日,终雾解而堰决。杀数十万人,其声若雷,闻于三百里”。这就印证了定远炉桥民间的一句歇后语,“草庙湖起雾——陷城(现成)。”草庙湖,就是高塘湖。

西曲阳城虽然溃败,但遗址尚存。到了建国后上世纪五十年代,窑河大坝建成,使原来的窑河水位不断抬高,变成了如今的高塘湖。古老的曲阳县城遗址淹没于湖水之中。伸入高塘湖湖心半岛管家嘴,东西长约2公里,宽约1公里,据传为古西曲阳城所在地。20世纪70年代,淮南市水产部门在此施工,发现大量的砖瓦等建筑材料。

4、废故寿春县城。在寿州西南四十里,一名楚考烈王故城。城中有楚王祭淮坛。其东北隅有棘门。《水经注》:“淮水与颖口会,东南迳苍陵城北。”《太平寰宇记》:“废西寿春县,在县西四十里。”《寿春记》云:“秦始皇二十三年,置北临水城,中有楚王祭淮坛。城东北附有棘门。”《史记正义》:“棘门,寿春城门也”。李兆洛《清·凤台县志》以为,废寿春古城,即今寿州西南之丰庄铺,今其城已无迹。

5、六国故城。在故安丰县南,也即汉代的六安国。唐时故城尚在。《通典》记载:“安丰春秋时六国,昔皋陶(gāo yáo)所封,葬于此,有汉六安国故城。”《水经注》记载:“淠水又西径六安县故城西,县故皋陶国也。夏禹时封皋陶少子奉其祀。今县郡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冢也。”从《水经注》的考证分析,六国故城,也即皋陶城,当在今安丰镇的西南,淠水以东。

由此引申出一个上古的人物皋陶,他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皋陶村,是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传说皋陶使用了一种叫獬郢的怪兽来前决狱。獬郢是独角兽,有灵性,能分辨曲直,确认罪犯。皋陶在断案时,便将此兽放出来。如果此人有罪,獬郢就会上前顶触。

皋陶是与尧、舜、大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大禹据其功德,封皋陶后裔于英、六一带(今安徽六安地区),故皋陶被尊为六安国始祖。

现今在六安城东二十里铺小庙村存有皋陶古墓。这与六国城中大湖中有皋陶大冢的传说有所不同。但皋陶死后葬于这一带应是无疑的。

6、寿州城。后有专章述及。

新闻推荐

定远全力供电抗旱保苗

本报讯(记者罗宝通讯员冯再雷吴传训)“变压器送上电,泵站出水,秧苗就有救了。你们的服务太及时了!”7月21日,在定远县吴圩镇吴...

定远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