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不是目的,致富才是追求” ——定远县桑涧镇青春村实现整村脱贫侧记
本报记者汪勇李慧
三伏天高温,平均气温在37摄氏度左右,定远县桑涧镇青春村大白村民组村民罗国清在自家承包的蔬菜大棚内,一锹一锹地翻土。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直往下掉,罗国清顺势撩起衣服擦把汗,告诉记者,农家肥已经备好了,土地也翻整得差不多了,现在,他就希望天气能再热一点,到了8月份就可以栽种西红柿秧苗了。
今年42岁的罗国清是村里典型的因病致贫家庭,全家收入来源仅为土地流转费用和种植的一些平菇。2016年,桑涧镇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投资150万元,流转40亩土地,新建了10个冬暖式蔬菜大棚,以免租金的方式发包给附近20户贫困户,由2户承包一个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罗国清便是其中一户。
“去年我承包了半个大棚,西红柿产量在12000斤左右,共卖了23000元,除去成本3000多元,还获利2万元。”罗国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他准备承包整个大棚,种植西红柿和甜瓜两季作物,保守估计年收益在5至6万元左右,而且他今年还增加了一个平菇种植大棚,预计年收益在5万元上下,加上土地流转费用,今年总收入可实现10多万元。罗国清咧嘴笑着说,现在生活有了干劲,热也不觉得热,累也累得值。
青春村是桑涧镇的重点贫困村,也是滁州市2016年年底十佳脱贫出列村。“要想全村脱贫出列,就要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这对出列村来说是难度最大的一项任务。”青春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丁志辉表示,该村在“一村一品”产业项目建设中,确保“三个不愁”,即确保投入风险不愁,承包大棚免租金;确保种植技术不愁,聘请有经验的种植大户负责技术指导;确保市场销售不愁,有固定销售渠道。实现“一个持续”,即确保贫困户掌握一门可持续增收产业发展技术。根据去年收入测算,从事反季节蔬菜种植的贫困户年收入可达3万元。达到“一个延伸”,力争将“一村一品”产业逐步培育成青春村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有着20多年反季节西红柿种植经验的孙玉国,就是镇政府出资聘请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的种植大户。“大家以前没接触过西红柿种植,一开始都没有信心,积极性也不高。”孙玉国告诉记者,他每天都会去各个大棚看一下,有的种植户你让他上午修枝,他磨磨蹭蹭能拖到下午,有的叮嘱他晚上不要忘记给种苗盖毯子保温,他今天不忘明天忘。从“黑脸”到“笑脸”,变化发生在西红柿结果以后,精心种植的产量高、收益高,反之则产量低、收益低,村民们这时开始积极起来,每天主动给孙玉国打电话,等着他上门指导,提点意见。今年要求种植西红柿的农户又增多了,镇里决定再增建8个冬暖式蔬菜大棚,让各家各户单独承包经营。
“脱贫不是目的,致富才是最终追求。”在采访过程中,这是桑涧镇党委书记王道奇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告诉记者,2016年青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7户382人,当年年底通过安徽省第三方评估稳定脱贫119户344人,今年预脱贫31户46人。为完成今年的脱贫目标,王道奇表示,青春村将继续抓好“一村一品”项目后期水电路配套实施建设,确保贫困户产业可持续发展,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对已脱贫的贫困户继续帮扶,大力发展产业,保证贫困户由输血变造血。
【记者手记】产业扶贫是带动脱贫致富的硬支撑、硬抓手。青春村依托紧邻S311省道的地理优势和村内有多年蔬菜大棚种植经验的种植大户的技术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村一品,指导贫困户种植反季节西红柿,趟出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当前,青春村整村脱贫的目标已经实现,但脱贫工作还在继续,只有将“一村一品”产业培育成青春村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才能实现不仅脱贫更要致富的目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进一步激励广大卫生应急工作者立足本职、钻研业务、提升能力,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我县卫生应急能力,7月19日,定远县卫计委、总工会和红十字会联合主办,疾控中心和总医...
定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定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