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板斧”破解脱贫攻坚“三大难”
□本报记者 陆明翔 特约通讯员 李志高
脱贫攻坚战“打”了这么久,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实效。随着“战斗”的持续深入,困难和问题层出不穷。天等县作为崇左市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也遇到了许多典型的难题,诸如贫困户劳动力不足、产业发展技术匮乏、农产品销售不畅等等。
遇到问题不能解决,脱贫攻坚就不能推进。素有“天等不等天,苦干不苦熬”坚忍不拔、奋斗不息天等精神的天等人,坚持问题导向,列出问题清单,找准短板症结,创新探索开发式、造血式扶贫模式,依托资源,依靠能人,依凭“空店”,“三板斧”破解了脱贫攻坚路上的劳力、技术和销售“三大难”,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和辐射全县91073贫困人口斩关夺隘,一一摘掉“贫困”帽。
依托资源破解劳力难【现场见闻】
天等县进结镇团乐村龙角屯,村民农进伙与其他十几名村民一道,在勾机的帮助下,在地里埋设滴水灌溉水管。
“已经连续干了一个星期,再过两三天应该就能埋完水管。下一步,就该平整土地,起垅种菜了。”农进伙说。一想到几个月后,这片原来只能种植玉米的土地上能长出绿油油的蔬菜来,农进伙按捺不住地兴奋。
【延伸阅读】
进结镇团乐村龙角屯毗邻洞宁农场“田园牧歌”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村民每天进进出出都要路过此地,看到示范区里各类经济作物长势良好,都由衷地羡慕。
“一样的山,一样的水,一样的土地,别人种出那么好的产品,而我们只能种玉米,心里真不是滋味!”团乐村民兵营长梁春明无奈地说道。
“没办法呀,我们村里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留下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能种玉米已经很不错了。”梁春明说,龙角屯有70户人家280多人,可是常年在家里的,只有老少90多口人。“小的要上学读书,老的想干也干不动。”
“家里缺乏劳动力,产业发展不起来,脱贫致富就无从谈起。”进结镇党委书记罗国谣说,劳动力奇缺,是龙角屯群众贫困的根本原因。如何转移劳动力,改变农民增收方式,就成了摆在进结镇党委政府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和论证,结合龙角屯的实际情况,罗国谣觉得,放着“田园牧歌”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这个巨大的地理和资源优势不用,实在是太浪费了。
“土地流转,转移劳动力,把农民从传统的重体力劳动活解放出来,让闲置在家的农民提供轻松的工作,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进结镇党委为龙角屯的村民指明了出路——把土地租给“田园牧歌”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收取租金的同时,平常还可以到示范区打工挣钱。
此举得到了村民极大的拥护。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龙角屯500多亩土地就全部流转了出来,租给示范区集中经营,每年每亩的租金为450元。
“以前我们自己种玉米,每亩年纯收入不到450元,现在不用自己种,就得那么多钱,这个做法太好了!再说,我们还可以去打工,按每天最低80元计算,一个月下来,少说也有两千块钱的收入呢。”农进伙说道。
梁春明介绍说,现在屯里每天都有十几到二十个村民到示范区打工,从事的工作也比较轻松,“大
家有说有笑一起干活,一天下来就能轻轻松松挣80块钱,多好呀!”
依靠能人破解技术难【现场见闻】
天等县驮堪乡南岭村犇犇养殖小区,50多头黄牛正在宽敞洁净的牛栏里悠闲地吃着牧草。南岭村贫困户冯全炮正在养牛能人劳绍般的指导下,给一头母牛“加餐”。
“这头牛拉了两天肚子,明显的消瘦了,要及时给它喂一些精料,补充营养。”劳绍般说,出现这种现象的牛,一般都是消化不良引起的,在补充营养的同时,喂一些调和肠胃的药很关键。
“要不是他告诉我喂这些药,我哪懂得喂什么啊!”冯全炮说,他一直没养过牛,根本没有经验,“是劳绍般救活了这头牛,要不我的损失可就大了。”
【延伸阅读】
天等县驮堪乡南岭村犇犇养殖小区位于驮堪乡南岭村南岭屯,总投资120万元,占地215亩,建设有现代化标准牛栏16个,可供养殖各类肉牛100头。(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养殖小区充分发挥养殖能人的作用,采取贫困户"半托管"模式,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小额扶贫信贷资金购牛加入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统一管理和养殖能人劳绍般的指导下开展集中饲养,贫困户参与管理饲养并获得养牛的全部收益。劳绍般无偿提供养牛技术、肉牛购销指导和资金监管,保证贫困户养殖效益。
目前,犇犇养殖小区存栏肉牛42头,其中吸纳8户贫困户参与养殖肉牛24头。预计每头牛每年能获得利润4000元,贫困户全年纯收益1.5万元左右。
"这是我们探索出来的专门解决贫困户'缺技术'难题的新方法。"驮堪乡党委书记农文杰介绍说,南岭村虽然土地贫瘠,但牧草资源相对丰富,多年来,驮堪乡大力推行肉牛养殖,扶持群众发展养殖产业,帮助了很多贫困户实现了脱贫目标。"但仍有一些贫困户不能通过养牛致富,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掌握技术,养的牛不长肉,甚至病死,造成损失的同时,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我全天候守着这些牛,一有异样就能发现。每天该喂多少斤草,什么时间喂,牛病了怎么办,我都全部告诉其他养殖户,并手把手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规范操作。"劳绍般说,自己养了十几年的牛,算是经验丰富了,能帮助家乡的父老增加收入,自己心甘情愿。
通过几个月的饲养,冯全炮对养牛也积累了一些简单经验,"但仍然不时询问劳绍般,有他指导,我们省心又放心!"
"集中饲养,能人指导,这样的'抱团'发展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贫困户有剩余劳动能力却苦于无技术发展产业的瓶颈问题。"农文杰说道。依凭"空店"破解销售难
【现场见闻】
天等县福新镇理进村村委会,广西南宁"空店"收购点。
理进村布进屯村民赵丽葵正在把10斤黑芝麻放在"百元包"食品袋里,并在标签上认真填上自己的姓名和联系电话。随后,理进村值班村干给赵丽葵和"百元包"拍了张合照,就直接将100块钱交给赵丽葵。
"交易过程就是这么简单。"赵丽葵说,村里有了"空店",村民们收获的各种农产品在村口就可以卖掉,而且价格还比较高,"我们都支持这个'空店'。"
【延伸阅读】
"空店",即"空中农贸市场",于今年4月在广西兴起。该模式通过相关企业在贫困村村部或社区设立帮扶点,驻村第一书记及村委干部协助并监督交易,把控农产品质量关,并借助互联网,将贫困户自家养殖和制作的农产品、手工制品等产品直接送到城市社区居民家。
社区居民购买产品后,扫一扫包装袋上的标签二维码,不仅能了解生产产品贫困户的信息,还能与他们沟通互动,甚至建立友谊,形成稳定的长期供求关系。
"'空中农贸市场'在满足城市居民对农村原生态农产品的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极大地解决农村贫困户原生态农产品难卖的困难。"天等县福新镇党委书记苏政良认为,该模式搭建了城市居民与贫困村村民交流的良好平台,使供需信息得以对称,开创了一条"一对一""用嘴扶贫"的特色模式。
"自9月初以来,我们已经在理进、江岸和黎亮3个村建立起了'空店'。"苏政良介绍说,这3个村都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贫困村。以前,村民要把自家生产的土特产拿到县城卖,不仅路途遥远、费时耗力,有时遇到行情不好,连来回的路费都赚不到。
"'空店'到我们村落户了之后,我们就不用跑那么远,这对我们贫困户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方便。"理进村合外屯村民吕世光对"空中农贸市场"的设立表示"一千一万个赞成"。
据了解,"空店"建立一个多月来,福新镇已经发出两批"空店"农产品,主要有豆类、芝麻、花生、大米、糯米、鸡蛋、鸭蛋、南瓜等农产品,成交额达9000多元,受益贫困户60户。
现在,加入"空店"的贫困户数量每天都不断增长,参与热情高涨。同时,优质的农产品也受到城市居民的热购,以前放烂在贫困户里的"土货",正逐渐变成"抢手货"。
新闻推荐
天等县龙茗镇龙茗中学是一所乡镇初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学校处于发展高峰期时,全校初中、高中生近2000人。然而5年前,这里的教学楼破旧,教学成绩落后,学生流失严重,在校生一度仅有188人,面临撤点并校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