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创新结合 ——大新县新胜屯创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纪实

左江日报 2017-07-17 10:31 大字

□本报记者陈文圣通讯员黄梅花

6月28日,是大新县恩城乡维新村新胜屯的大喜日子——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授牌仪式在新胜屯举行。

这是该屯继2014年9月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之后,获得的又一项“国字号”荣誉!

曾经,一句“有女不嫁新胜屯”的当地民谣,唱出了新胜屯生活的贫困和环境的落后。如今,又一面“国字号”牌匾,彰显了新胜屯的靓丽和荣耀。

这期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据恩城乡有关领导介绍,期间的故事,可以浓缩成一句话——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创新结合。

完善基础设施,让人居环境“靓”起来

新胜屯靠山而居,村前有一口大池塘。现有84户340多人,均为壮族。

2012年以来,新胜屯不断强化村民“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累计投入400多万元,对全屯进行总体规划、壮族民居风貌改造、道路硬化、耕牛集体圈养、绿化美化亮化、新建民族文化活动中心等工作,逐步完善屯内基础设施。

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以来,新胜屯群众义务投工投劳清理垃圾杂物、拆除乱搭乱建,清塘建湖、铺设人行道、安装太阳能路灯、建设小公园、栽花植树、配备健身器材,进一步完善了生活环境设施,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特别是在壮族民居风貌改造中,新胜屯遵循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和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原则,修缮改造民居80户,总建筑面积约7200平方米,形成建筑风格统一、风情独特的壮族村寨。

全国生态文化村、自治区文明村、自治区“清洁乡村·百佳村屯”、大新县文明生态示范屯……一项项荣誉,是新胜屯“靓”起来的见证。

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农民篮球队》和福建海峡卫视《为我加油》节目等也慕名前来取景拍摄。

路旁,竹林、果树葱葱郁郁;村中,凉亭闲致,青瓦白墙——如今的新胜屯,呈现出“村前一曲水,村后万重山”之美。

壮大优势产业,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新胜屯主要产业为种植业(葡萄、甘蔗)、养殖业及劳务输出服务业。

因地制宜,培植主导产业——这是新胜屯做强经济的定位和目标。

2014年,大新县民族事务局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扶持新胜屯84户种植125亩双季葡萄,同时还做好配套建设,实施水利渠道灌溉,解决种植葡萄园用水问题。

新胜屯对全屯土地实施小块并大块,截至2016年底,建成320亩生态双季巨峰葡萄示范基地、350亩甘蔗“双高”示范基地。

同时,新胜屯以打造大新旅游团餐接待地为目标,完成了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民俗表演戏台、观演长廊、民俗表演广场等旅游设施建设。

站在《新胜屯葡萄示范区乡村旅游规划布局图》前,只见花果生态区、攀岩区、垂钓区、山洞探险、登山步梯、农家乐基地、环山观光路、许愿树、电影院……规划得科学有序。

“其中,不少项目正在建设当中,着力把村庄打造成景区,把庭院打造成景点,向‘农家乐\’旅游业发展,加快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目标。”恩城乡党委宣传委员黄正茂说。

其中,以葡萄为例,每亩年纯收入近2万元,让新胜屯尝到了特色农业带来的甜头,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弘扬壮族文化,让民族精神“雄”起来

林梅英,现年77岁,新胜屯老年文艺队队员。

“这里男女老少人人会唱歌,个个会跳舞。”林梅英告诉记者,目前,新胜屯成立了以诗雷、舂糍粑等传统节目为主的舞蹈表演队,分有老、中、青文艺队,经常性举办山歌对唱、壮乡舞蹈、摏糍粑等民族民俗表演,先后举办了“民俗风情节”、边境大舞台天天演等大型文艺汇演活动。

“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文化,绝对不能丢失了。”现年47岁的中年文艺队队员李青秀接过话茬。“我们建立了新胜屯民族文化展示基地,培训了一批壮族文化传承人,使壮族文化得到薪火相传。”

新胜屯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重大文化活动主要有农历“三月三”祭祖活动、农历三月二十九“侬垌节”,特别是保存完好的原生态诗雷、扁担舞和舂糍粑等传统歌舞最为突出。

“我们的文艺队多次受全县各村屯及崇左市邀请参加表演并获得佳奖。”老年文艺队队员黄春理说,“以活动来带动传承,以活动来促进保护,也使具有特色的新胜壮族文化得到了广泛宣传。”

2016年5月15日,新胜屯举行“民间山歌协会”挂牌仪式,举办新胜壮族文化传承骨干人才培训班,推进壮族文化的传承工作、传习活动形成常态化、常规化,为建立具有特色的新胜壮族文化传承保护体系打下基础。

新闻推荐

“我当代表为人民” ——记崇左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大新县虹晟建材装饰公司总经理农霞

□本报记者李鸿煕实习生黄小芳“我出生在贫农家庭,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崇左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大新县虹晟建材装饰公司总经理农霞讲起她的创业故事。农霞1998年7月从广西轻工技...

大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