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户增产增收增信心 仁里镇三增村脱贫攻坚侧记

池州日报 2019-07-31 07:44 大字

□ 通讯员 谢欣

脱贫攻坚以来,仁里镇三增村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凝心聚力、拓展思路,着重在贫困户增产、增收、增信心上下功夫,别开生面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因产制宜、因人制宜的特色扶贫之路。

三增村有7个村民组,虽说位于石台城郊,区位、交通、信息较之一些深山区,有着明显优势。但是由于该村地处丘陵,地形复杂,山陡林疏,土地贫瘠。因此,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在全村1051总人口中,贫困人口多达227人,属于重点贫困村。

如何让这样一个贫困村尽早脱贫?对于该村扶贫工作队以及村两委班子来说,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道命题。“刚来时是两眼一抹黑,好像进入了黑胡同,根本不知如何下手。”该村扶贫工作队负责人王国全这样描述当时进村时的感受。王国全说,为了做到“胸有丘壑”,找到一条针对三增村的发展道路,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对村里的山场、土地、林木、水源以及人口结构、人口素质进行了细致的摸排,特别是对当地富硒资源进行了勘察和检测。成竹在胸以后,确定了“以现有土地发展富硒水稻,间或种植中草药、茶叶、菊花等经济作物,让老百姓增产;成立农产品合作社,打造特色品牌,让老百姓增收;培训农业技能,使一部人掌握一技之长,做强特色产业,让老百姓增信心”的基本脱贫思路。

三增村土地、山场面积较大,但水田不过数百亩,且多为凉水薄土,产量并不高,好在土壤含硒量丰富,农作物质量可以保证。鉴于这一点,扶贫工作队从富硒稻入手,着手培植种粮大户,将贫困户的田地采取流转的方式,集中给予少数人经营。该村经营大户汪相庭前年第一次性流转了100亩土地种植富硒稻,就收获7万斤稻子,不仅比散户种植的产量略有提高,而且统一了水稻的品种,为后来三增村打造富硒农产品品牌提供了条件。“现在汪相庭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近300亩,加上其他的种植大户,今年的富硒稻产量差不多有30余万斤。”王国全估计。在发展富硒稻的同时,充分利用边边角角的林下地、山坡地,种植中草药、菊花、茶叶,让闲置的土地有一定的产出。到目前为止,全村改造和发展茶叶1000亩,菊花150亩,中草药40亩。

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要让这些农产品卖上一个好价钱,仅靠老百姓的“提篮小卖”远远不够。扶贫工作队尝试着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电商”六级联动模式,成立三增村农产品合作社,将一系列农产品进行“打包”,统一品牌,利用线上、线下两条渠道,齐头并进,集中销售。“老百姓对这种销售方式很感兴趣,全村42户贫困户积极入股,加上村里的股份,资金达到148万元。”王国全说。为了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和有效利用这笔资金,2018年投入50万元在合作社建立产品加工包装车间,对茶叶、大米、菊花、木耳、香菇、土鸡蛋、土猪肉和菜籽油等富硒生态农产品进行精包装,并以“三增村”的统一品牌推向市场。不但解决了一批贫困户的就业和务工,人均增加纯收入6000元。而且合作社自成立两年多来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0万元中,贫困户分红收入占到25万,人均获利1000多元。

两年多的努力,三增村农业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贫困户人口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扶贫工作队明白,要想让老百姓沿着特色产业发展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并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帮扶不是长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必须让一部分人在文化知识上有所提升,在思想意识里有所进步,在寻求发展过程中有所建树。因此,通过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扶贫车间、扶贫驿站以及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让一大批贫困人口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增强了摆脱贫困的信心。就像有些老百姓说的那样:“有了知识,有了技术,心里就有底了,即使今后不外出务工,在村里也能找到一碗饭吃。”

新闻推荐

扶贫夜校照亮脱贫路

□记者余永平7月11日晚饭后,石台县仁里镇三增村村民就三三两两赶往村部,因为晚上村里又有一堂扶贫夜校课。不大一会,村部三...

石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