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风光背后有文化

铜陵日报 2017-12-12 10:12 大字

■金忠文/图

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好,有人说她是镶嵌在高山白云之巅的原生态乡村;因为这里是摄影创作基地,又有人称她是摄影者的天堂———七都八棚画坑村就像是一幅四季变幻的油画!

画坑是石台县七都镇八棚村的一个自然村落。我们去的当天,正赶上当地摄影协会在这里举办“第二届全国百名摄影家聚焦金秋七井山”系列活动,我们有幸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一起看到了“云端下的净土,山巅上的秋色”;观赏了这里的民俗演出和竞技性的劳动表演;领略了“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自然风光。

画坑的美,是天地造化与人工创造叠加的美。这里丛林密布,山秀水美,每年的11月上旬是山村的收获季节,当地农民把自己一年辛苦劳作得到的收获拿出来晾晒,称之为“晒秋”。到这里看过之后才知道,这里能晒的东西很多:玉米、红辣椒、黄豆、山笋、火腿自不必说,连冬瓜、南瓜、山芋及火红的山茱萸等等都可以晒。这里的“薏仁米、黑玉米、野山笋、辣椒、山茱萸、火腿、茶叶”等土特产品名气也很大,在这里您可以深深的体会到什么叫做晒秋。画坑的晒秋图宛若山村的精灵,看上去像一轴轴立体丹青,镶嵌在高山白云之间。晒秋,不仅晒出了画坑人的丰收喜悦,也晒出了山里人家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每年在这里举办的各种系列活动,既增添了这里的商业气息、推动了农副产品流通,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杜荀鹤是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笔下的“深山更深处”指的就是这个地方。据介绍,在离村庄不远处还能找到“山中寡妇”原型人物的坟墓———桃花坟和桃花井。相传,在唐朝以前,这里的地名叫“画溪”,当时这里甘泉汩汩,良田阡陌。由于朝廷赋税过重,村民为了逃避官府丈量田亩,误将泉眼堵塞,因而无水成坑,“画溪”变成“画坑”。自然造化功和民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历经千年休养生息,今天画坑已经成了七井山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这里有千年水口林,万株山茱萸,山珍种类繁多,村民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所谓“水口林”,那是皖南徽州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皖南山区人们笃信“树养人丁水养财”的古训。也就是说,树木繁茂的人家一定人丁兴旺;谁家留住了雨水也就留住了钱财。因此皖南人喜欢把村庄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徽派建筑中一般都设计了留存雨水的“天井”,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久而久之徽学中就有了独特的“水口”文化。千年水口林围绕古老的村庄,山水相连、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风光如画。画坑又重拾了“画溪”的美丽,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她带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坚定信念,融入了现代文明。

画坑的美与整个七井山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我们这次是从七都镇徒步走进画坑的,七井山位于石台县东北部,海拔在500-1100米之间,方园约80平方公里。在山路上行走,满目皆山,怪石嵯峨,群峰竞秀。在群山之间最显眼的应该是六百丈水库,水库被群山遮掩或分割着,它仿佛是一块块静卧在崇山峻岭中间的深绿色翡翠。七井山和水库把一千多个类似于画坑的自然村落连接在一起,体现的依然是山水相依的皖南“水口”文化。春夏丰水季节,碧绿的水库倒映着遍野的山花,再加上水面薄薄的青雾,呈现的是梦幻般的景致。

画坑还是一个隐藏着神话故事的地方。在画坑水口林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大的双雄树和双子树,双雄树是银杏,双子树是皂角,树龄都在500年以上。两棵树最大的特点就是看上去像双胞胎,从古到今,画坑村里每一代人都有若干对双胞胎出生。这里民风淳朴,老百姓习惯把这两棵树看成是“双胞胎树神”,认为抽空去抱抱它、拜祭它,就会生双胞胎、就会儿孙满堂、就会喜事连连,神话增添了小山村的魅力。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曾经感叹“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我知道石台县不属徽州“一府六县”的范围,但是它们同处于皖南山区,徽州文化依然是她的底蕴。眺望着粉墙黛瓦、亲近着绿水青山,想象着那五里不同调、神秘难懂的徽州方言,置身在这高山上的小村庄,我一时真的弄不清是皖南山水涵养了徽州文化,还是徽州文化装点了皖南山水?总的感觉是:风光背后有文化。

新闻推荐

池州市9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劳动保障诚信示范单位”

本报讯(记者刘莹)为加强劳动用工领域诚信体系建设,提升精准监管服务效能,充分发挥信用监管联合奖惩效用,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和《安徽省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实施办法》规定,省人社厅...

石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石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