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面出击冲出贫困重围——石台县小河镇来田村“两委”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纪实

池州日报 2017-12-05 01:00 大字

□ 通讯员 王熙政

小河镇来田村是石台县的35个重点贫困村之一,村“两委”是2007年拆乡并镇后组建的新一届村级领导班子。新班子通过各种会议、“能人”访谈、重点交心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广大党员、“明白人”的积极性,分析村情、集思广益,积极寻找脱贫攻坚、共同致富的有效“通道”。边干边摸索,越干越“开窍”,终于“整”出一套符合村情的、“四面出击、冲出贫困重围”的新路子,如期实现工作目标,并且提前“出列”。

成立就业扶贫站

财路引到家门口

在县民生办的指导下,来田村两委依据自身的场地条件,鼓励支持本乡本土的能人、甚至亲朋好友中的能人回乡创业,实行低门槛、小项目类型的招商引资,给能人发财的机会,带动弱势群体脱贫和家乡的经济发展。2010年,引进皮具厂一家,厂长就是本村的女婿李忠运。他原来在外地打工起家,干的就是皮具生产经营行业,有经验、有市场。村里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动员他回乡创业。他开始有些犹豫,又当心泥腿子没技术。村领导针对他的顾虑,推心置腹地跟他摊牌说,生产和市场你自己负责,村里绝对不干预;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由村出面负责组织培训,不要企业掏一分钱;厂房、场地本村保证提供,绝不让企业为这类附属事务费心。结果以年均8000元的价格租下了村部闲置的公房,办起了皮具厂“扶贫车间”,双方皆大欢喜。从2011年开始,年均吸纳老弱病残留守劳动力近25户中的50人,年创产值近千万元,人年均劳务收入2万元左右。由于历年的效益引导和驱动作用,去年,在厂职工主动集资30万元扩建厂房300平方米,用于生产扩容。

因地制宜调结构

不出家门赚“洋钱”

伴随经济大环境的发展变化,青壮劳力基本上融入到打工潮中。面对剩下的老弱群体,村里及时从打工的老乡中了解到“种丝瓜有市场”的信息。通过市场考察核实,信息果然不虚。海外以及国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时兴以丝瓜络洗碗刷锅洗灶具,生态又环保。于是,村里及时发动广大农户、尤其是一些只能“就地取财”的贫困户,着手丝瓜种植。从2010年起到目前的8年中,共有50多户农户种植丝瓜,其中贫困户14户,种植面积达200多亩。通过以扶贫驿站为依托,有针对性的开展丝瓜种植管理技术培训之后,瓜农的生产管理技术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攀升,最好的年份亩均收入达到5600元。2017年雨水多,收入不高,只相当于丰年水稻的收入。但是历年平均计算,年亩均收入也还在4000多元。种植丝瓜的好处,曹念友老人讲得最实在:“像我这样70岁的老人,身体又不太好,什么事也做不了。可是,种种丝瓜,除除草,搞搞旱作管理,我还是行的,今年种了5亩丝瓜,收成不好,也还有1万多块呢。”

生猪托养

小钱也赚

为了有效缓解本地猪肉市场的供需矛盾,并为贫困户开辟就地生财的渠道,来田村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扶植具备给生猪防疫治病的农户开办“生猪托养场”。“生猪托养”的理念是:分散养殖户前期的仔猪投入,减少饲养过程中的灾病风险,确保托养户的利润底数,并根据市场变化按比例上浮。比如,某农户托养一只猪崽,可以享受到550元的政策补助,同时,还可以分享到200元的最低红利;如果猪肉市价上浮,托养户的红利还可以随之上浮。“生猪托养场”开办于今年年初,共饲养22户贫困户托养的猪崽30多头。因为饲养人汪令高具有专业技术和丰富的饲养经验。到目前为止,30多头猪崽长得膘肥体壮。开办生猪托养场,既解决饲养人自身的就业问题,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又相应解决了托养户饲养过程中的风险和想养而不得的困难。今年虽然是试办,但村人无不都说是个好主意。

发展光伏发电

顺势壮大集体经济

光伏发电是国家供电部门一项新兴的扶贫攻坚举措。来田村在公平合理地安排了全村69户贫困户投资光伏发电项目后,村级本身顺势争取到60个千瓦时光伏发电项目。光伏发电,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每户投资3000元,并入电网后,户均年收益在2500元左右。村所有的60个千瓦时的光伏项目,并入电网后,年收益可达5万元左右。到那时,村民们通过各种致富渠道冲出贫困的重围,村级集体经济也会伴随光伏电源的照耀而走向一方新天地。

新闻推荐

石台浚通年轻干部队伍“源头活水”

石台讯(通讯员雨林)近年来,石台县坚持把年轻干部培养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战略性任务来抓,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培养锻炼、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年轻干部尽快成长成熟。梯次式培养。坚持近期建...

石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