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路亭:脱贫不是“终点”民富村美才是目标

池州日报 2017-08-26 01:00 大字

□ 记者 陆寒芳

说起石台县七都镇的高路亭村,人们会想到它有着皖南地区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民居和古作坊群,生产历史悠久、享誉盛名的高路亭酒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作为贫困村的高路亭村成功出列。

现高路亭村是原高路亭村与老里村合并而成。2015年,全村共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53户,401名贫困户。2016年,高路亭村成功出列,目前已脱贫381人,148户。2017年将脱贫7人,2018年脱贫8人,2019年,最后一户将脱贫。

依靠光伏发电等,村集体每年有了5万元的收入。全村共有耕地2000亩,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和油菜。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村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青檀种植产业及养殖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塔洞坡组村民彭爱春和丈夫李木森,上有六七十岁的父母,下有一对还在上学的儿女。“公公婆婆身体都有慢性病,丈夫去年摔了一次跤后,导致身体不能干重活。”彭爱春说。人口多,劳动力少,导致这个家陷入贫困。

去年,在村里的帮扶下,彭爱春饲养猪、鸡,丈夫在镇上做起了运输生意,教育扶贫减轻了一对儿女上学带来的经济负担。去年,彭爱春一家成功脱贫。“今年,大女儿参加高考,顺利考上江西一所大学。九月份就要去外地上学了。”彭爱春高兴地说。

为了不让脱贫户返贫,村里又鼓励彭爱春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去年下半年种下1亩开金锁和5亩前胡,今年11月份就可以收获了。”镇里一家中药材合作社给出保底价,前胡每斤3块钱,一亩地能收千斤,开金锁每斤2块钱,一亩地能收两三千斤。“困难是暂时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彭爱春说。

除因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致贫外,原老里村的两个村民组地处大山深处,“住得最偏的村民家离村委会有13公里。”村支部书记叶绍胜介绍说。交通的不便严重制约了两个村民组的经济发展。

“按照每人口2万元的补助,通过易地搬迁,根据村民的意愿,采取分散安置。2016年,已有21户村民搬出大山,今年还将陆续搬出15户。”叶绍胜说。

今年62岁的王其友,就是原老里村石应坑组村民。去年,他和老伴从大山里搬下来,在六都买下了一间7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搬出来后,王其友和老伴靠着打零工,每月就有两三千块的收入。目前正在村里一家水泥厂打工的王其友告诉记者:“对于我们来说,搬出来就脱贫了。我们现在身体都挺好,还能干活挣钱。搬下来后,不论是医疗卫生、生活条件,娱乐生活也丰富了。”

“去年,我们村已经从贫困村出列。今后,我们还要为脱贫人口创造更好的条件,壮大他们的家庭收入,拓展他们的发展空间,确保他们不再返贫。”叶绍胜说。

高路亭村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要素,自然环境优美,又拥有保存完好的徽州古民居和古作坊。这里不仅是国家传统古村落,也是摄影家青睐的摄影创作基地。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该村乡村旅游渐渐有了成效。每到节假日,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坐满了村里的农家乐。

目前,146万的维修资金已拨发到位,村里的9户徽派古民居正在进行保护性维修;为明年油菜花节准备的观景台及配套设施也即将动工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及水土保持两项目已完成勘测设计;……该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为乡村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乡村旅游将是我们村的发展方向。我们会不断拓宽思路,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打响高路亭古村落品牌。让全村的老百姓都参与进来,吃上‘旅游饭\’,一起奔小康。”叶绍胜说。

新闻推荐

石台出台《意见》攻坚贫困户产业选择难等问题

石台讯(通讯员薛兴刚)为精准落实省委、省政府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部署,集中政策、集中资金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村经济薄弱、贫困户产业选择难等“老大难”问题,石台县结合县情实际,制订出...

石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