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在太平湖下的 “教育丰碑”
○青年时期的孙梅轩
清末民初之际,一所私立新式学校在皖南悄然拔地而起,在它存在的短短几十年里,成为皖南最负盛名的学府。解放之后,完成历史使命,永远淹没在了新建的陈村水库(今太平湖)之中。而作为其主要创办人的孙梅轩,努力实践自己教书育人、强我中华的心愿,教育为唤起民众,为国家、社会造就人才,演绎了一个个“敢为人先”的故事。它就是皖南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石埭县崇实中学。
别开生面的“恳亲会”
“打我懂事起,时常听闻大人们口中‘崇实’的人和事。这个中学出过很多人才,有很多有名的大人物都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今年60多岁、家住黄山市黄山区的徐峰老人说,“但我又未曾亲眼见过这所学校,因此我一直对这所中学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觉得它很神秘。”
正是基于此,二十年前,尚未退休的徐老就开始搜集、寻访有关崇实中学的资料,如今已有几大箱子了。
据徐老介绍,崇实中学创办于1918年,是皖南地区第一所私立新式学校,创办的初衷便是发展现代教育、传播科学思想。“说到崇实中学,就不得不说它的创办者之一孙梅轩,1897年出生的他是石埭县(现属黄山区)人, 1918年从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立志发展家乡的现代教育事业,于是他联合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从教多年的桂承之等人一起创立了‘崇实学社’,后成为崇实小学、崇实中学,并任校长。这从学校的一些对联就可看出,学校的大门对联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文庙(即教学楼)上的对联是‘学生是老师的老师,社会是学校的学校’。”当时学校提出,为社会造就可用之才,培养适应家乡特点的专业人才,光靠书本知识远远不够,必须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所以崇实中学在孙梅轩校长的主持下,秉承崇科学、重文艺、讲实用宗旨。不仅如此,孙校长还和教导主任陈恕等人带领学生种菜、兴花,以培养学生勤劳爱美的良好品性。
1920年以后,为证明“洋学堂”胜过旧学私塾更能培养人才,学校连续三年每逢秋冬之交举行一次规模巨大的“恳亲会”,邀请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到校参加。会场设在明伦堂前篮球场上,由学生当场表演平时学习心得和技能。具体做法是:在来宾座位对面,架起大黑板,摆设十张课桌椅,出列学生一次八至十人;请来宾在课本中抽题命考,将考题写在黑板上,规定在5分钟内,学生当场把答案写好交卷,博得满场鼓掌喝彩;个人表演有书法、图画、讲解地方志(包括本县名胜和特产的介绍及说明);集体表演有歌咏和团体操(哑铃、滚棒、徒手操、队形变换等),同时在过道走廊及阅览室中展出学生平时各科作业本、大小习字本、图画本和手工艺品,分门别类、琳琅满目任来宾参观和批评指导。“这种形式丰富多彩,做法生动活泼的‘恳亲会’,可谓别开生面,深受社会人士和家长们的赞扬,崇实中学也因此声名远播。”徐老说。
除此之外,一些社团学会等实践活动,如校友会、学生自治会、读书会、新青年学生组织、宣传队下乡、剧团慰问演出等,都充分展现了崇实中学敦品励学的校风,以及“恰同学少年”们的老成、干练、聪慧和较强的组织谋划管理能力。徐老说,孙梅轩校长在主持校务期间,除督促学生学好日常功课外,还鼓励辅导学生出版《崇实》等刊物,宣传新文化运动和反帝爱国思想。
“崇实学校的‘崇实’即崇高实在的意思,凡考取崇实的学生,都要有一种崇实奋进精神。”据徐老介绍,当时崇实学校教育学生,实行德、智、体三育并重。争取做好学业,在崇实中学两次考不升级就被通知退学,任何人都要遵守无一例外。学校在开办初中后到抗日战争发生前这段时间,孙校长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免收学费,以资鼓励;对学习懒散、赌博嬉戏、不遵校规的学生,给予严厉批评教育,个别屡教不改的则开除学籍,即使其亲友的子弟也不例外。
崇实中学也是革命根据地
“五四”运动以来,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政治黑暗,国事日非,官吏腐败,民情激愤,全国各地青年学生爱国运动风起云涌。1937日本侵略军疯狂进攻,长江下游大、中城市相继陷落,而地处皖南山区腹地的石埭因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日军不敢贸然轻进,故而未成为抗日战争主战场,却成为东南抗敌的前沿地带。石埭崇实中学爱国运动也日趋活跃,成了抗日救亡的基地。
“作为先进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崇实中学的学生在1938年的暑假主动要求下乡宣传抗日救亡,孙梅轩校长要求上海学联的陈希龄、刘烈人、吕月华组织崇实中学师生成立了一个‘抗日救亡宣传’和一个剧团。”徐峰老人说,“抗日救亡宣传队”分设演讲组、墙报组、美术组,剧团除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流亡三部曲》等抗日戏剧文艺节目外,还演唱、教唱《救亡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革命救亡歌曲。孙梅轩、刘烈人带领宣传队,陈希龄、吕月华带领剧团,自挑行李道具、宣传用品,翻山越岭深入到石埭及周边地区,运用演讲、墙报、标语、漫画等多种形式,广泛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这些都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这之后还成立了以崇实中学命名的中共地下党支部——‘崇实中学党支部\’,你可别小看了这个党支部,从此,崇实中学便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皖南一带开展革命活动的主要根据地之一。”
1938年秋,日机轰炸了县城石埭广阳,崇实中学不得不迁到六都芳村,旋又迁到六都高露亭李姓祠堂上课。其间,由崇实中学学生汤安仁在学生中发起成立了半公开的革命小团体“新青年学会”。每逢星期天,学员们都分别到附近村落或山边地头,用石灰水或黄泥土水,以笋壳为笔,在墙上书写张贴抗日标语,创作漫画,向群众进行宣传、讲述日寇侵华种种暴行及防空知识。到1939年春,崇实中学又不得不迁到夏村,此时汤安仁离开了学校,“新青年学会”就自行解散了。“‘新青年学会’虽然自成立到解散只存在了仅仅不到半年时间,但她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广泛进行抗日宣传,对激发群众抗日斗志,唤醒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徐老说。
峥嵘岁月里的红色情缘
孙梅轩自创办崇实中学以后,经过大革命时期,一直与共产党人志同道合,结下了深厚的红色情缘。大革命时期,他认识了北伐军到达石埭后县党部第一任书记长邹紫莲(中共地下党员),当时孙梅轩在县党部任常委,彼此相互配合开展了一些革命工作。由于上下往来工作关系同时也认识了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秘书长柯庆施(中共安徽地下党负责人之一)。
1927年,柯庆施为躲避追捕,由太平县焦鸣銮处避难来崇实中学,住了一段时间,在孙梅轩的掩护下安全离开石埭。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到上海拜访柯庆施,提到孙梅轩,柯老还说:“孙梅轩是个大好人,可惜去世早了。”足见柯庆施对孙梅轩印象颇深。
1933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时期,工农红军曾在石埭、祁门、黟县交界地区的杨家墩、桐坑、美溪、柯村一带建立苏区根据地,在国民党军队残酷围剿下,有大批工农红军和革命群众被逮捕,关押在石埭县监狱里。孙梅轩以社会公益人士身份,千方百计营救,分期分批取保释放,为革命保全实力。
而皖南事变后,孙梅轩校长挺身而出,自觉不自觉地执行了皖南特委领导胡明指示,利用学校掩护过新四军政治部干部方休同志和营长骆友谅回归部队。孙梅轩凭着名气大、威望高、人头熟,冒着风险掩护中共地下党员、新四军干部和革命群众脱离险境,安全离开石埭不止一次。“据他的学生苏帅仁回忆,皖南事变发生后,有许多新四军和共产党的干部,经过石埭,孙梅轩都把他们秘密送到王河村、清溪河山里,隐蔽一个时期后,再探清道路,给他们路费,帮他们摆脱敌人的追捕。”徐老还为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个细节,西安事变后,据说有许多学校的学生因不太明白,曾因西安事变蒋介石被逮捕而痛苦,又曾为蒋介石的返回南京而欢声动地。但这一切在崇实中学则不然,大家都主张反蒋,未搞任何庆祝活动。
“从我搜集的资料来看,崇实中学校长孙梅轩,因正直公道,乐于助人,加之办学多年,因此皖南一带无论哪个阶层,都有他的门生故交,人脉很广,一言九鼎,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徐老说,“而他则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为革命做了不少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李步新副部长在1973年写给孙梅轩女儿孙淑德的信中就提道,‘你父亲在抗日时期为革命做了不少工作’,表面上是一名国民党员,却又与许多志同道合的战友一同坚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肝胆相照。”“白皮红心的隐者”,这是有人对孙梅轩的评价,应该说是最恰当的描述。
新书记录历史
“由于国家政策和方针的调整,以及国家建设的需要,现在的崇实中学已进行了多次的搬迁易名,如今旧址更是因为水利工程的兴修被永久淹没在湖底,后来的学校易名为‘安徽省石台县崇实初级中学’。其间教学工作从未间断,至今也已有九十几个春秋。”徐峰老人感慨道,“可以说‘崇实中学\’创办之后,校名的历经变更和校址的多次变迁,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动荡不安和变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始终浸润着以孙梅轩为代表的及其影响下的一大批有识之士‘教育兴国’的爱国情节。崇实中学没有辜负国家,尤其是社会各界对自己的厚爱,在‘敦品励学\’的育人之路上,在近代革命斗争实践中,谱写了诸多引以为荣的动人篇章。”
“2018年,将是石埭县崇实中学的百年华诞。应该说,它所带给人们的影响远超过它的时代意义,人们更多的是对这所学校文化的一种回忆,而文化又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心灵,正确、积极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追忆这种文化成为历史必然。”徐峰老人以从小便来的兴趣入手,发现关于崇实中学和孙梅轩的文字记载散落于七零八落的报纸杂志之中。于是他有了个想法,想把这段历史写下来。但光凭历史碎片的串联拼凑远远不够完成一部纪实文学书,他又多次走访了石台、太平两地的历史博物馆、政府有关部门等地,询问过很多和崇实中学相联系的人物,可谓费尽了心思。
正是抱着这种对学校的向往与憧憬,去年下半年,徐老创作的《孙梅轩与崇实中学》一书终于面世,“对我个人来说,这是完成了一个心愿;对社会来说,是记录了一段历史,以使人们不要忘记这座沉睡在太平湖下的‘教育丰碑’。”
新闻推荐
安徽省教育厅基教处原处长涉嫌受贿被起诉
石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石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