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喜爱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位于黟县柯村乡的埠头组进行徽
□ 曾喜爱
我们一行20人,来到了位于黟县柯村乡的埠头组,进行徽池古道石门岭徒步活动。
从埠头村后沿着小溪,踏着羊肠小道上了山。古道是用大约1米5长的石板横向铺级的台阶山道,经年累月的风吹雨打有些石板已经向外倾斜,深秋的落叶给路面铺上了一层柔软的地毯。由于前两天下了一场雨,地面有些湿滑。来自法院的小w却如履平地,拿着一个长筒摄影机,什么裸露的树根、野茶花、掉落的野板栗以及峭壁悬崖、奇型怪石,还有一株正在绽放的小阳春杜鹃花统统都被他捕获。
刚才的队伍还像一条长龙,走着走着就逐渐拉开了距离。只听见说话的声音却看不见人,小W从领口处掏出一个口哨嘟嘟地吹起来,活像个领队。
待大家渐渐跟上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已经人手一根拐杖了,有几位女士拄的是专用登山拐杖,有的是在路边随手捡一根树枝做的临时拐杖。我自恃是在山里长大的,爬这么点山还用的着拐杖吗?
石门岭是一条古徽州通往池州的商贸必经之路,大量的茶叶,山货从这里挑出去,又从外面担回来盐、粮、布匹等等物品。石门早已倒塌,驿亭也只剩下墙脚的一片废墟。坐落在顶峰的庙堂,外墙斑驳,门洞倒塌,庙内杂草,灌木丛生,粗大的横梁和坨方,横七八竖地躺了一地,两块字迹清晰可瓣的石碑,寂寞地竖立在庙的一角,还有五块歪斜的石碑,被杂草遮掩,上面的古篆体字很难辨识。
向山的那一边行进了,石板路倾斜更厉害了,不时有人脚底打滑,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慢点,小心。绕过几道山梁快到山脚的时候山势更陡峭了,可是陡峭的山壁上,林木却被砍伐得干干净净,没有了植被,我心里有些发虚。不敢向路外看一眼,猫着腰、横着脚摸索着走,一点也看不出是在山里长大的人。好不容易挨到了山脚——石台县的石门村民组。几户人家,老房子的墙上还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标语口号。一位村妇是从黟县那边嫁过来的,有人问她“当时是做花轿过来的吗?”“走过来的”,她的口气里似乎含有一丝委屈。
稍做休息整顿后,我们按计划原路返回。我老老实实捡了一根干树枝拐杖。小王还是时不时地吹几声口哨,表示着他所在的方位,也提醒着后面的人要加油跟上。汗水已经湿润了每个人的脸庞,林间的空气是这样的清新,沁人心脾。山涧的溪水清澈见底,在石缝里流淌飞溅出雪白的浪花,瀑布冲刷出的水潭,水底的树叶和石子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螺蛳在大大小小的石头上休息……回撤的速度快了许多。
午饭是安排在村办农家乐里吃的,几位村妇麻利地忙活着,大锅盖揭开后,一股久违的香气袭来,这便是我小时候常常带到学校作为午饭的玉米馃。大家人手一馃,歪头斜脑地用各种姿势吃着。山里传统的”千层锅“上桌了(又叫军锅菜)。尽管吃了玉米馃,但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土菜,还是很能让人食欲大增的,早有人急着去抢那锅巴吃了,米汤泡锅巴、菜汤浇锅巴、辣椒酱抹锅巴,哎呀,其味无穷。
刚吃完饭,就见房东搬出音响,接通话筒,摆上曲谱,架上二胡。说是要来上几段黄梅戏,谁唱呢?只见刚才烧饭的几位妇女,拾起话筒就唱开了。黄梅戏《小辞店》里,最见唱功的一段“叙叙你我当初”唱得有板有眼——真是上的厅堂下的厨房呀!
新闻推荐
石台讯(通讯员程淑红)石台县立足县域和“飞地”两个平台,有序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创税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逐步打造县内工业集中区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带、县...
石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