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是一个外乡人就像一粒飘来的种子一头扎进了七井山这

池州日报 2014-04-29 00:03 大字

他是一个“外乡人”,就像一粒飘来的种子,一头扎进了七井山这片高寒而贫瘠的土地,而这一扎,就是整整28年,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和心中满腔的热血都奉献在“异乡”的土壤上。“我早已把七井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这儿的老百姓当作了自己的亲人。为了这里的父老乡亲,我多做点事,无怨无悔!”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他就是石台县七都镇农技站长期坚守七井山的副站长潘平鑫。

□ 通讯员 舒建安 文/图

在石台县七都镇高寒山区——七井山,说起潘平鑫,村民们都会由衷地打开“话匣子”,对他赞不绝口。“他是一个一心扑在工作上、一意为了老百姓的诚实人”是当地干部群众对他的最多评价。为了七井山的发展,为了山上百姓的富裕,潘平鑫28年如一日,扎根高山,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彰显了一名基层干部不畏艰苦、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

查治疫病 保家畜健康

今年48岁的潘平鑫,系安徽歙县人。1986年,潘平鑫从宿县农校畜牧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石台县原七井乡农技站工作,当上了一名普通的农技干部。

“当时,七井家家户户都养猪、养牛,农户遇到家畜生病,都火急火燎地来找我。”潘平鑫说,“我在学校学的是畜牧业,他们来找我,是对我的信任,因此我也很理解他们的心情。一头猪、一条牛对一个农户来说,是一笔重要的财产,牛还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我总是二话不说,背上药箱就走。”这些年来,潘平鑫不知走过多少崎岖的山路,钻过多少低矮的猪栏,入过多少恶臭的牛棚,诊治过多少危在旦夕的家畜。

1988年,新建村老鸦宕组村民何后明家的耕牛得了严重的破伤风。潘平鑫赶到时,只见耕牛眼睛翻白,一动不动,伤口早已化脓。潘平鑫不顾牛棚里刺鼻的气味,一头钻了进去,为牛清洗伤口、消除炎症、注射药物……经过连续十多天的治疗,这头病入膏肓的耕牛奇迹般地康复了。 (下转A3版)

(上接A1版)

牛肝片吸虫病原是七井黄牛的地方病,这种病轻则使黄牛日渐消瘦,重则造成顽固性腹泻,甚至导致衰竭死亡。为掌握这种病的分布情况和防治方法,1991年,潘平鑫会同县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先后一个多月,白天各处收集牛粪,进行清洗;晚上则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检测,终于掌握了第一手全面资料。当年,潘平鑫就利用“硝氯酚”药物对七井山700多头黄牛进行了一次全面防治。此后,他还每年进行定期防治,使得这种原是地方病的黄牛病种发病率大幅降低,以致销声匿迹了。

后来,随着小型旋耕机械的推广,七井黄牛作为耕牛的用途少了,而因其肉质鲜嫩、口感好作为肉牛饲养的多了。对于有养殖意愿的农户,潘平鑫总是主动给予帮助,上门指导,并且本人长期联系当地十个养殖大户。伍村村光明组养殖户谢兴龙就是现在潘平鑫的联系户之一。“多亏了潘站长的指点和鼓励,我才有勇气进行黄牛的养殖。”这是谢兴龙经常说的一句话。谢兴龙本人手部有些残疾,2011年又发生车祸,造成下肢烫伤。面对这样一个家庭,潘平鑫经常与他谈心,鼓励他树立生产生活的信心。当获悉该户有搞养殖的想法时,潘平鑫更是不遗余力地给予指导帮助。从筹措资金到建造牛圈,从引进黄牛品种到疫情防治,潘平鑫全程参与,主动出谋划策,悉心跟踪指导。目前该户养殖了20多头黄牛,如果秋后市场行情依然很好,收益将十分可观。

推广农技 促农业增产

至今,潘平鑫还清晰地记得,刚到七井的那几年,山上还未通电,农业生产落后,老百姓种植着传统的麻稻、玉米等作物,效益十分低下,生活也十分困难。

“一定要进行良种推广,增加农业效益,改善群众生活。”潘平鑫默默对自己说,并加强了对农技知识的学习和摸索。

1987年3月,潘平鑫大胆尝试,引进了200斤既高产又耐旱的籼优63杂交稻种,但由于当地农户传统观念强,对新品种抱着怀疑态度,推广得很不理想。潘平鑫只得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工作,总算推出了70多斤稻种。在进行秧苗移植时,又遇到了问题:不少农户还像老稻种一样一把一把地插。潘平鑫急得没有办法,又只得到购买新稻种的每户田头,现场示范指导农户一根一根地插,并拍着胸脯保证,这种稻产量一定比老品种高。在老百姓依然怀疑的目光中,很快收获的季节到了。看到新稻种稻穗颗颗饱满,亩产量高出老稻种近400斤,老百姓信服了。第二年,潘平鑫调运的800斤水稻良种一售而空。

七井山山多田少,农户往往利用山地种植玉米,以弥补口粮的不足。潘平鑫在工作中发现,农户种植的老品种玉米虽然秸秆高,但不耐旱,收获时经常芯多粒少。1990年,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引进了少量掖单13号杂交玉米种,给农户试种。当年,这种玉米也喜获丰收。于是,杂交玉米良种在七井也逐步推开了。

“良种推广,必须适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让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才能推而广之。”这是潘平鑫长期从事良种推广获得的心得。

这些年来,潘平鑫先后在七井山参与推广了旱秧栽培、无性系茶叶种植、茶叶机修机采等技术。特别是在茶叶机修机采上,改变了当地农户仅采春茶的传统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据初步统计,当地农户仅此一项,就人均增收达600余元。

引种辣椒 带群众致富

七井人素有种植辣椒的传统,种植的辣椒较山下也产量高一些。每年,当山下的辣椒已下市时,七井的辣椒还长得正旺,并且有不少山下农民上山少量购买。潘平鑫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种植高山反季节辣椒,这或许是七井人农业结构调整、发家致富的出路。1993年,县农业部门掌握到这一情况后,也准备在七井山开展反季节高山辣椒的试种和推广。这个任务的具体实施,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潘平鑫身上。至今,潘平鑫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种植的品种是皖椒1号,种子是免费发放的。为了确保试种一举成功,潘平鑫带着农户干,干给农户看,经常吃在地头,从土地平整,到育苗、移栽,而后是施农肥、除虫害……潘平鑫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由于当时各地高山蔬菜基地建设还刚起步,市场上反季节蔬菜供应非常紧缺,因而七井山农户种植的辣椒一上市,正好弥补了市场上的短缺,前来收购的县城菜贩络绎不绝。农户见种植辣椒收益好、能赚钱,种植的面积也逐年扩大。潘平鑫更忙了,经常白天在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晚上轮流在每个村组召集农户讲授辣椒种植要领和病虫害防治知识。

2001年,七井高山辣椒再一次丰产,但因为种植面积的急剧扩大,加之市场信息的不畅,出现了“销售难”问题,许多椒农都来找潘平鑫帮忙。潘平鑫想到,推广辣椒种植,自己是大力倡导的,帮助他们销售更是责无旁贷。于是他通过多方联系,先后与南京、合肥两地蔬菜经销商取得了联系,当年就帮助椒农销售辣椒十余万斤。此后,他在鼓励农户种植辣椒的同时,更加密切地关注市场。为帮助椒农卖椒,他多次调运辣椒到徐州、合肥、芜湖、杭州等地市场出售。

2008年夏天的一天,酷暑难当。潘平鑫从农户手中收购了一万多斤辣椒,准备到杭州一菜市场出售。但由于市场行情不好,加上天热,他连续卖了三天三夜,吃住在车上,也只销售了6000余斤,剩下的5000多斤辣椒全部烂了。潘平鑫看着这些腐烂的辣椒,心如刀绞。他想,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还是必须培养当地农民经纪人。在他的带动和鼓励下,七井高山辣椒农民经纪人发展到20多人,成为辣椒销售的一支主力军。

七井农民种植高山辣椒,发了家致了富。大家都说,多亏了有潘平鑫这样实干敬业的农技干部。而潘平鑫却经常说,我虽是一个外地人,但七井的老百姓对我有感情,我对这里的老百姓也有感情。虽然这些年也有调离的机会,但我还是选择留了下来!为了七井山的父老乡亲,我愿意继续一直坚守下去。

新闻推荐

记者李玲近日石台县对年春季贫困住校生发放生活

本报讯(记者李玲)近日,石台县对2014年春季贫困住校生发放生活补助金,全县共有810名贫困中小学生受益,发放金额达472500元,目前均已发放到位。给贫困...

石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石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