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邓柱作为土生土长的池州人今年岁的钱松林已经养成

池州日报 2013-09-30 00:11 大字

□ 记者 邓柱

作为土生土长的池州人,今年74岁的钱松林已经养成了“夜游”清溪河公园的习惯,“以前池州的范围很小,街道也很窄。现在再看池州,不仅城市越来越大,公园增多了,城市绿地范围也越来越广,生活环境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目前池州市正在全力争创中国人居最高奖项——“中国人居环境奖”的事情,钱松林感到非常自豪:“儿子、媳妇都在大城市工作生活,叫我过去我不肯,生活在池州这片土地上很幸福,也很知足。”

老人的感受源于“生态造福”。近年来,池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着力打好“生态牌、九华牌、长江牌”,着力推进“三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发展,围绕打造生态宜居、人文和美的福地池州,坚持大规划、大建设、大创建,拉框架、提功能、塑特色,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实现了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经济运行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同步提升,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共融的创建之路。

生态宜人

9月的傍晚,位于主城区西面的三台山公园里,市民正在载歌载舞。散步、健身……这里已成为城西百姓休闲娱乐的“圣地”。但就在三年前,三台山一带还存在着大量违法建筑,环境很差,要让市民到这里活动像似“天方夜谭”。然而,现在三台山一带已是极富人气的地方了,“关键是山入城了,城里的人才会亲近这座山”。来此健身的市民说道。

池州素以生态闻名,环境质量在中东部地区首屈一指,非常适宜人居。九华山、牯牛降、升金湖等旅游名胜各具特色。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位于主城区中心,是最具价值的城市资源,青山绿水、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成为池州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核心优势。同时,池州濒临中国最具活力的长江黄金水道,滨江达海,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深水岸线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现代产业的巨大优势。因此,池州人常说:“走千走万,最美是江南;千走万走,幸福在池州。”

池州滨江环湖、依山傍水,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具有全国为数不多的“一江三河绕城过、青山绿水满城郭”的城市风貌。对此,池州市立足山水做文章,坚持“山为骨、水为肤、绿为体”的理念,以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为抓手,着力营造亲山、近水、秀绿城市意境,做到“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更清新”。  

目前,池州市域内森林覆盖率近60%,主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4%、绿地率38.4%,人均公园绿地13.1平方米,水质常年保持优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生活污水处理率93.1%,全年大气质量优良天数365天,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达1140个/立方米,是国家标准的35倍。

“池州有这样的实力,有先天的自然环境优势,再加上池州人民的精心呵护,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最适合人居住的池州。”市住建委负责人说。

生态生金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池州用实践证明,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这个思路被越来越多的池州人理解和执行。优良的人居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士来到池州休闲、定居和创业。2012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417.4亿元,增长12.3%;规模工业增加值118.5亿元,增长18.5%,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374.7亿元,增长29.3%,增幅位居全省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3亿元,增长16.3%;财政收入71.66亿元,增长20.6%,增幅位居全省第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86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7986元,增长15.6%。

9月秋风起,丹桂云外飘。追逐着桂花的香气,探寻着生态的芬芳,每天都有上万名海内外游客涌入池州各大景区。生态带动了旅游,而旅游产业充满生机,它已经在池州的经济发展总量当中达到50%的比例。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池州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杏花村是池州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文化品牌。2012年3月,池州市在主城区西南部规划建设35平方公里的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以旅游业态为主,突出“诗、酒、茶、花、水”文化主题,文化创意、生活体验、休闲度假、会展商务、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等业态相互融合,成为具有山水风情、生态风貌、唐朝风韵、江南风格、市井风味、农耕风俗的“中国最具特色的旅游业态”和“中国最有价值的文化品牌”,再现“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村、百家香酒肆、千载诗人地”的佳境。去年,池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700万人次,旅游收入2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40%。“生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正不断提升,成为驱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池州市在发展工业上突出绿色低碳,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首位培育的产业。2012年,主城区东部经济园区共引进落户电子信息项目53个,总投资390亿元,初步形成以集成电路为核心、以平板电脑整机制造为牵引,带动电子元器件、终端芯片、LED集群发展的格局。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12年,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56亿元,增长23.8%,增速快于规模工业5.3个百分点,实现由资源依赖型、高污染、高消耗型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型转变,实现城区、园区互动发展,产业、城市高质融合。

在池州“生态经济”中,现代生态农业成为重要模块。目前,全市有125个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4个县区中有3个建成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2个建成省级农业生态示范县。

生态乐民

生活环境日益改善,这给池州百姓带来了什么?

10多年前,孙女士和丈夫从黑龙江省开原市来池州定居,成了新池州人。孙女士回忆,刚来的时候,池城没有一家像样的超市,街道很窄。可如今,齐山公园、平天湖湿地公园、百荷公园、三台山森林公园等一大批绿地公园广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修缮了百牙塔、清溪塔、兴济古桥、包公井,复建了秀山门、毓秀门,建成了杏花村文化园、池州府儒学、孝肃街历史文化街区、古城墙遗址公园、秀山门博物馆等一批历史遗存。

按照“尽力与量力、普惠与特惠、当前与长远”有机统一的要求,池州市每年都实施一批教体、卫生、文化、住房、社保等为内容的民生工程和10件惠民实事,科教文卫设施建设与布局调整优化相互衔接。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100.5%,实现了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全覆盖,推动由“解困民生”向“普惠民生”转型升级、由“基本民生”向“幸福民生”转型升级。

拉开城市框架,加快主城区主干路网建设,形成了“三环、四横、五纵”的城市交通干线网络,加快打通快速出城连接线建设,建成沪渝高速、九华山机场、铜九铁路、池州新港区、宁宜城际铁路连接线,济祁高速连接线正在加快建设,建成池州至青阳、至九华山快速通道,形成了“内部成网、外围成环、四面放射、通畅便捷”的路网骨架。主城区框架面积由26平方公里扩展到120平方公里,城市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基本实现了“城市变大、景观变美、环境变优、特色变浓”的目标。

在池州,生态旅游业的兴旺给老百姓也带来了实惠。

大清早,王自成就和家人忙着打扫卫生,因为有一批来自南京的“驴友”要前往石台县仙寓镇大山村度假,准备在王自成家的“怡租阁”入住,而这幢楼就是“驴友”们一路上念叨的“大山人家”。

山村居民“腾屋生财”,这种做法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大山村很寻常,农家乐产业给当地居民带来了财富。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星级农家乐149家,其中五星级农家乐10个、四星级农家乐18个。

其实,池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全民分享生态效益的过程。仅“十一五”期间,池州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3%,增幅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7048元提高到2011年的26344元,从只占全省人均水平的82%提高到全省人均的104%。

蓝天、碧水、绿地、大道、广厦、笑容……池州不断在变,而今后,这种发展变化的节奏仍将不断加快。人在画中游,路自景中过,车在园中行,池州,一幅美丽的生态宜居、人文和美城市画卷正在铺开。

采访札记

近年来,池州一次次爆发出向上腾跃的力量。在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方面,池州不断刷新了人们对它的记忆。

“洼地”起跳,生态城市在变大。看池州生态城市建设,先看池州的水。平天湖、月亮湖、齐山湖、天堂湖等湖泊湿地以及秋浦河、白洋河、清溪河如翡翠散落在城市中,整体呈现为“滨江环湖、依山绕水”的独特城市自然景观格局。

“绿地”觉醒,生态意识在放大。发展经济就要招商引资,如果外商带来的项目中有污染,但能让你们发财,那么,你们是亮红牌还是绿牌?这是很多地区的两难选择。然而,在池州人的眼里只有一个答案:“亮红牌”。池州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前提是不能以牺牲环境、牺牲生态、牺牲现在百姓生存的基础来求得一时的发展。

“高地”崛起,生态经济在做大。生态,是池州市对外最靓丽的名片之一。而打好“生态牌”,就是开发好、利用好、保护好生态环境,构建与生态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池州市围绕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新型化、优势产业集群化,着力培育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绿色低碳产业。此外,对工业项目全面设置了“绿色门槛”,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和保护制度。同时积极推进池州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资源融合力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升池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池州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也是赶上皖江城市带发展水平、实现弯道超越的最佳时期。做到“弯道超车”不仅要靠技巧,也要靠特色和优势,这其中,生态优势将是池州跨越发展最有力的优势。

新闻推荐

编者按政协工作是党的全局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池

编者按   政协工作是党的全局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池州市各级党委在加强和改善政协工作领导,政府支持政协工作上总结出了一系列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形成了...

石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石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