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国务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批准
编者按:在国务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批准实施一周年之际,应新华社新华网《高端访谈》栏目邀请,日前,市委书记童怀伟做客新华网,接受新华社的访谈,纵谈池州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现将访谈内容转载如下,敬请关注。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很高兴请到了中共池州市委书记童怀伟同志,与大家畅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池州市是我国重要的长江中下游的港口城市。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就坐落在池州市。池州市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重要的旅游组成部分。同时池州市的生态环境良好,是我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童书记,欢迎您到新华网访谈室接受新华社的高端访谈。
【童书记】谢谢!非常感谢新华社能够邀请我到这里来进行访谈。
【主持人】童书记,去年的一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我们知道江南集中区所在地梅龙就坐落在池州市。您作为池州市的市委书记,请您谈一谈对国务院这一重要决策的想法和看法。
【童书记】国务院去年批复了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我认为这对安徽、对池州来说,都是非常重大而又利好的消息。这也是安徽区域发展第一个列入国家层面的、列入国家规划的重大经济项目。池州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其中一份子,我们更感到欢欣和鼓舞。
我认为国务院的批复对池州来说,第一是机遇难得。我们会进一步抓住这个机遇,利用这个机遇,来更好地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来进一步提升和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池州的经济。
第二就是恰逢其时。如果早十年批复这个规划,当时池州应该说基础各方面都比较差,难以承接,不具备承接条件。如果再推后五到十年来批复这个规划,应该说又错过了这个重要机遇。产业的梯度转移,由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这是一个大的趋势。这个时候我们池州已经准备好了,具备了这个条件。平台的条件、政策的环境、经济的基础,包括园区建设都具备了这个条件。
第三,国务院的批复对池州来说有大作为。具体讲就是经过这几年,特别是“十一五”的发展,我们池州的工业化、城市化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城市化的水平达到了全省的平均水平,工业化的水平也达到了40%以上。城市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沿江工业集中区的布局,串珠成链都有了一些布局。这对我们很好地利用这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国家政策,发挥品牌的效应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一定要充分发挥我们自身优势,一定要尽快地对外开放。在承接的过程中壮大自身,提高自己。市委市政府认为,这对我们池州来说,承接产业转移是重大的机遇,江南集中区放在池州是我们千载难逢的利好消息,是我们抓的最大的一个项目。所以必将在“十二五”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都会推动、促进社会的发展。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现在沿江各个城市的头等大事,就是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池州作为省直示范区所在地的一个重要的示范区城市,你们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有什么工作的打算和谋划,请童书记介绍一下。
【童书记】池州在长江这一轴上,按照国务院的批复,要把池州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还有新型材料基地。另外就是要把池州打造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旅游胜地,因为有九华山。那么基于规划批复的要求,特别是按照省委省政府给我们的要求,我们结合实际,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我们大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高起点地做好我们的规划。在承接中除了国家和省里给我们的定位以外,我们到底在哪些方面有作为,扬长避短,发挥我们的特色和优势?通过规划把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划纳入“十二五”发展的规划里面去。充分发挥池州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我们现有的、比较好的产业的优势,包括旅游的优势。要做到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尽快地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把一些自主产业做大、做强。使得整个经济的总量、质量和效益都有一个提升。 (下转A3版)
(上接A1版)
第二,就是在现有基础上,要进一步地在完善城市功能,在打造承接平台上下功夫。因为这几年,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还要进一步的强身健体,就是别人来了我们能不能承接?我们准备好了没有?承接的载体、承接的平台、承接的条件、我们现有产业的对接,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去做的。
第三,在省里、国家批复的要求下,我们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系列政策,还要结合池州的实际,细化完善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制定一些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既要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又能够有我们自身的一些特点,形成承接的优势。通过政府效能的建设、办事环节的减少、效率的提高,这样来规范和约束,真正地使我们城市环境非常好,效率非常高,有利于发展。抢抓这个机遇,才能在承接中赢得良好的开局,起步要迈得非常扎实。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省直的江南集中区是落户在池州,请书记谈一下,池州市怎么在服务省直园区方面,进行一些创新的做法以及一些配套措施。
【童书记】省委省政府把江南集中区放在池州的梅龙,是对池州最大的关心和支持。江南集中区作为省里承接产业转移一个高的平台,市委市政府大体做了这么几项工作:
第一,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一个高规格的服务对接的领导组,由我跟市长亲自挂帅,由政府有关部门、区里有关部门、乡镇有关部门成立一个高规格的对接小组,这样无缝、定期和江南集中区对接。说白了,就是我们进行服务和衔接。
第二,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江南集中区的定位,它是作为一个产承一体的,具有江南特色的,以新型产业为主的,以机械加工、电子、生物、医药、旅游包括新材料版块为主的集中区。我们大体上制定了十四个方面的规划。
我们觉得这种对接是有效的,通过对接来更好的衔接,能够在服务江南集中区的过程中做到差异化的发展,就是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第三,我们要全方位地搞好服务。市委市政府提出来,要举全市之力服务江南集中区,凡是我们应该做的要尽快做,抓紧做好。服务江南集中区、围绕江南集中区,全力以赴的支持江南集中区,配套、后勤、干部,包括相应其他的一些服务。万事开头难,江南集中区初创阶段还是比较难的。因为它毕竟还不是一级政府,我们地方有些部门还要给它衔接、给它配套、给它服务,包括征地拆迁、老百姓的安置、社会的管理等等。这还都靠我们市、区、乡政府发挥作用,所以我们有信心在集中区发展中进一步发展。
当然集中区放在我们这个地方对于我们来说也有竞争,但是我们相信这种竞争是良性的。通过竞争,进一步提升我们产业层次;通过竞争,进一步规划我们的发展环境;通过竞争,进一步提高我们组织和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承接,在承接过程中发展。这个是我们所努力的,也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主持人】刚刚童书记说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池州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时间也是恰逢其时。请童书记谈一下,一年来,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具体给池州市带来哪些重大的变化?
【童书记】国务院批复集中区到现在已经一年时间了,这一年的时间变化是非常大的。第一个,这近一年时间,恰好是“十一五”收官的最后一年。我想先用一组数据来说一下,2010年我们全市GDP的增幅在16%以上,居全省第三位;财政收入的增幅在30%以上,大概居全省第六位;固定资产的投资超过300亿,达到近400亿,增长在40%以上;特别是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都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除此以外,去年招商引资,全市引进资金超过400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去年就引进了450家。数据背后是我们的工作,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努力,是国务院批复,省里抓住这个机会达到的效果,给我们的促进和带动是巨大的。
第二点,正是因为有了国务院的批复,上升到国家的层面,有了全省、特别是示范区这样,联动的、集群的宣传,扩大了知名度。由过去我们出去招商,变成有很多客商慕名而来和我们洽谈,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包括整个招商的产业层次、投资的规模。特别是新兴产业,高端的产业多了,像一些新材料、动漫,包括光伏材料、电子芯片这样的产业,过去我们只是想,不可能操作的,目前都在谈。这个抢滩效应比较大。
第三点,我们经过去年一年的努力,在前几年基础上,我们充分地利用了示范区这个牌子,我们很好打造了我们的平台。我们去年和中建材、中恒天、中化工、中医药都进行了对接,都分别在我们的集中区建立了我们和央企对接的园中园。中建材的园中园以新型材料为主,50个亿;中恒天的纺织工业园,20个亿;中医药,我们准备做医药加工这一板块,大体上也有十几个亿。央企来了,他们看中的是我们这个区域,看中我们这个品牌,看中的是池州乃至于整个皖江示范区这样一个整体的效应,这也是我们过去没有想到的。
我想更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我们政府的效能、干部的队伍、开放的意识、承接的理念都有提升。短短一年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变化也比较大。
【主持人】应该说,从思想观念上,产业层次上,招商引资上,都有质的飞跃。去年7月份,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同志在池州调研的时候说,池州的发展思路是一种有战略眼光的,是管长远、看得远的一种发展思路。请童书记谈一下,池州在管长远、管今后、打基础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童书记】你这个题目问得非常好。我想从这几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想法。第一个,我们池州地处江南,真是像去年4月份温家宝总理来视察说的一样,池州非常美,有河有湖,有山有水,生态环境很好,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很好,人很热情。总理这个评价和张宝顺书记评价是一致的。
【主持人】而且池州是我们国家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市。
【童书记】第一,我们池州市地处皖南,八千多平方公里,60%的森林覆盖率,真的是有山有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禀赋,这是一个基本的条件。
第二,这些年我们在城市的建设打造上,我们充分发挥利用了生态的优势、山水的优势,来打造这个城市。因为池州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批的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按照“滨江、环湖、一城五区”来打造我们这个城市,充分地彰显我们山水的特色,充分发挥我们地处江南、自然禀赋比较优越这个优势。我们按照“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城市。
第三点,我们立足和结合池州的实际,在城市建设上,我们没有简单的摊大饼,而是充分利用了靠近长江,城市自身拥有很多湖泊的优势。我们是按照组团式的发展,拉开城市的框架,尽可能地显山露水,保护我们自然的山体,按照城市的功能、城市的布局,来规划我们的城市,打造我们的城市。
我们分了主城区,分了以交通为主的站前区,我们集中在我们城市的东西部建立了我们的经济园区,另外我们又在平天湖的对面建了一个教育园区;利用我们近15平方公里的齐山平天湖,周边一些山体共近40平方公里的区域来打造我们齐山平天湖旅游风景区,围绕平天湖来进行城市的布局。现在城市的框架已经拉到了120平方公里,可建设的面积是80平方公里。我们这样的理念充分彰显了我们的特色,按照山水园林城市来进行打造,我们觉得这个路子是走对了。
在城市建设包括园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是把生态的保护,资源的保护放在第一位。所以,在“十一五”开始的几年,我们发展战略的第一句话就是“生态立市”,这对池州来说,提的是比较早的。所以说无论是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还是在工业化过程中,我们始终是把“保护好生态”,“保护好环境”作为经济生活的基础、一个立足点和基本的要求。
在工业布局上,在招商引资上,在承接产业转移上,也是严格地设置了环境门槛。对于很多环境压力大的企业,我们说不。我们为此婉言谢绝了,也拒绝了,也否决了一大批这样的项目。我们宁可在工业发展中慢一些,也不能把非常好的山水破坏。我们在现有财力还不是太强的情况下,这几年提前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这样的项目进行了建设。这样使我们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完善,能够进一步减轻环境的压力,能够在节能减排上进一步下功夫。所以,我们提出来,一定要守住环境的门槛,一定要彰显生态的特色,一定要进一步牢固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不要有污染的GDP,更不要“带血”的GDP。
现在我们的城市变大了,变美了,变优了,一批企业上来了,经济生活更加丰富了,但是环境没有变差,环境没有大的变化。我们水环境、大气环境的质量,都在全省仍然处在最前列的位置,这是我们感到欣慰的。同时给未来的发展留下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非常好的环境。
举个例子,平天湖周围近40平方公里,我们把那里所有企业都搬迁了。平天湖到主城区近3平方公里,这是非常好的地段。我们市委市政府最近决定,这3平方公里,不再对外卖一分地,也不再建任何大型公共设施,全部保护起来,栽树、绿化,把它作为城市的“绿肺”来打造,按照森林城市打造,把这一块真正留给未来。
【主持人】我注意到,池州市在经济建设中,提出了一个叫“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的战略发展思路,请童书记具体解释一下这个思路的内涵。
【童书记】池州八千多平方公里,70%是山区,2000多平方公里是靠近长江的圩区。我们在总结前几年的发展基础上,我们定下来,池州“十一五”特别是“十二五”乃至未来的发展,到底我们怎么发展。最后市委市政府定下来,在整个城市,特别是工业的发展中,应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能要求我们的山区乡镇、丘陵地区都去招商引资,都在这样一些地方办工业,一是不集约,二是环境门槛难以把握,再一个是难以做到持续、扩大和稳定,带来资源的压力、环境的压力,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基于这个情况,我们提出了,要保护腹地一片,这5千到6千平方公里,主要发展绿色的、生态的山区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来彰显优势。我们的工业主要是在沿江布局。沿江大体上有8个省里批的省级的开发区和我们的工业集中区。
上游从东至香隅到大渡口,一直到我们的主城区的西部开发区和主城区的东部经济园区,还有我们的高新技术园区,一直到江南这个产业集中区和青阳这个集中区,大体上是沿长江,我们布局了八个省级开发园区,我们的想法就是现有的企业能够整个地全进园区,在城市里面的企业全进园区,就是“退二进三,退城进沿”。那么现在所有的招商引资项目都全部进园区,我们觉得全部进园区以后,一是我们园区的功能比较配套,“五通一平、八通一平”,这个设施比较配套,水、电、气、交通、航运等等比较配套。再一个,上下产业之间也比较配套,有利于集约、节约土地、节约发展。
另外呢,所有招商引资项目我们也都集中进园区,也便于我们监管。因为市中心我们本来土地资源就比较少,按照现在的要求就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我们这个路子是对的。“十一五”这五年我们大体上提高了五个百分点,我们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0%,另外,我们所有进园区的项目应该说整体的效应、产业的聚集、园区的效应有非常好的一些发挥。特别有几个园区,产业特色已经形成,上下游啊,这个规模的效应啊,这些都很好的显现,我们这个路子走对了。
我们在“十二五”想进一步地完善、界定,完善我们这样一个思路。那么对于我们沿江一线的工业园区,我们还想进一步地进行配套,进行完善。功能的配套、条件的配套、产业的配套、交通方面的配套,进一步把这个平台打厚实,标准进一步提高。这样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使得我们这样一个园区能够更好的发挥平台的作用,发挥载体这么一个作用,能够进一步把我们的园区做大、做强。
【主持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一年中,我们注意到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引进人才,支持企业创新,特别是在发展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方面,有一系列的政策,请童书记谈一下,池州市是如何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产业的提升来积极转型?
【童书记】你问的这个问题,正是我们现在研究,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去抓紧抓好的问题。我们如何承接?刚才我就说了,我们承接产业转移,首先要有载体和平台,再一个要有非常好的产业。这样条件下,一些非常好的基础产业能够承接。有些恰恰是我们所缺乏的,所没有的。那么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想招商引资,走出去,解放思想。招商引资,最重要的是要“招商引智”,智力的智,要引“技”。
【主持人】科技。
【童书记】要引进技术,要招商引技,最终是要引才,要把人才引进来。这个是我们现在乃至以后,“十二五”更长的时间需要进一步去做的。因为没有人才,没有高技术的专业人才,我们整个的产业是很难以发展的。这一年多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招商引资、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的优惠政策,打造一个引“智”的高地,投资的一个洼地,能够有进一步的创新。在这个方面,你比如说,我们这几年,对于引进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像现代服务业、动漫这些产业,我们是给了非常优惠的政策。
我们引进了中卡通这么一个企业,这个企业是我们“凤还巢”的一个企业,现在已经有了近500人的一个团队,有原创动漫的一些项目。那么来了以后,我们包括管委会新盖了一个近万平米的大楼,无偿地给了这个公司在用。
这几年为了优化环境、招商引资,我们成立了工业投资公司、城市投资公司、教育投资公司,我们还有产业转移的风险投资。我们每年市县区财政还拿出来数千万支持这样一些有高端人才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一些项目,来进行研发,进行生产。这个方面,我们还是花了一些功夫,投入一些资金。从目前情况来看,有很好的效益。一批人才留住了,一些人才我们吸引过来了,带回来一些非常好的一些产品,带回来一些非常好的项目。我们应该说,也和一些兄弟的市,发达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只要我们政策优惠,只要我们路子对头,只要我们继续打造我们这个好的承接平台,我们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主持人】刚才童书记说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一年多来,池州市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群众,普通群众从里面受到了哪些益处?得到哪些实惠?请童书记谈一谈池州市是如何把改革成果让群众共享,让群众在改革过程中得到他们的利益?
【童书记】发展、开放、招商,那么GDP、财政收入等,这都是些经济指标。最终发展为了什么?为了老百姓。应该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群众受益。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一年多的实践情况来,我们是这么去做的,而且效果也是不错的。
比如说,我们承接产业转移,一批企业进来了,我们的财政收入提高了,那么就业机会增加了。我们民生工程的实施,资金充足了。再一个就是,我们低保、各种保险这样一些东西,我们都进一步地完善了。发展成果要让老百姓受益这个方面,有很多的一些数据,我具体讲那么几条。
第一条就是,按照省里面的要求,去年一年我们实施了三十三项民生工程。涉及到我们全市160多万人的近130万人,一年10个亿。我们“十一五”大体上花了40个亿,去年一年就10个亿,有130万人在我们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发展中受益了。这里面有城市的低保、大病统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廉租房、教育、孤儿、养老等等。我们去年一年经过努力,集中建了敬老院,可以满足70%的五保户入住。我们这个70%,去年年底达到了,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应该说在安徽,我们的敬老院建设是最好的,集中供养率也是最高的。
另外就是我们对孤儿的一些保育。我们全市还有近500个孤儿,父母全去世了,爷爷奶奶带,叔叔阿姨在带,总是条件不太具备,那么压力也比较大,这些孩子确实也很需要党和政府进一步的关心。我们第一是提高了孤儿的补助标准。现在一个孩子,我们各种政策叠加起来,一个孩子一个月能补到1000块,这是一个效果。第二个,就是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贵池区和石台县,都建了一个50-100人不等的孤儿集中的一个像保育院这样的地方,把这些孩子集中起来,从散落在农村各个地方,集中到城里面,来进行养育,让他们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我们专门配了辅导员,让他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一些成果,这个社会反响非常好。
除此以外,我们去年一年形成就业岗位14000个,下岗再就业7000人。像这样一些东西,都是非常具体的。我们去年池州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都在12%以上,其中我们城镇居民人均的收入大体上是15800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我们去年就达到了5500元近5600元,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我们在“十一五”这五年,我们的民生工程实施在全省都是前三位,群众反应也是不错的。
当然也还有很多问题,这个民生工程的问题、群众看病的问题、孩子就学的问题,还有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去进一步提高标准,叫“提标、扩面”。“提标”,增加内容,进一步的丰富完善,群众在这个方面,确确实实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能够进一步的参与我们、支持我们的发展,共同富裕。
【主持人】感谢童书记接受新华社的专访,我们相信在中共池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随着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的深入,池州市一定会打造成为一个山清水秀、独具江南特色的、重要的长江沿岸的城市。(摘自《新华网安徽频道》)
新闻推荐
□ 记者 钟斌三月的龙山,春意盎然,春潮涌动,充满生机,充满朝气,充满希望。2月28日,市专题活动领导小组向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机关干部发出号召。市委书记童怀伟提出明确要求,各...
石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