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余永平程昭文图日前从石台县扶贫办传来喜讯石台财
□ 记者 余永平 程昭 文/图
日前,从石台县扶贫办传来喜讯,石台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在2010年喜获全省第一名,这也是该县自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获此殊荣。与此同时,石台县扶贫办在全省扶贫办系统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特别优秀单位称号。
石台县是集军事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库区移民区、高山深山区、自然灾害多发区为一体的特殊县份,县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八七”扶贫后期,该县贫困状况得到国家和省里的高度重视,1999年4月被列入安徽省深山区、库区扶贫攻坚重点县;2002年3月,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县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长抓不懈,采取了一系列新招、实招、硬招。截至2010年末,全县贫困人口2.5万人,已经比2005年减少1.39万人,减少29%;农民人均纯收入3190元较2005年增长1696元,增加114%。
扶贫移民:
1381户远离居住环境恶劣区
一条条水泥路通向村庄,一幢幢小康住宅宽畅明亮,一汩汩泉水农家院里流淌。2月18日,记者在石台县小河镇龙湾新村里,真切感受到了“整乡推进”易地移民搬迁带来的巨大变化。
“我和老伴以前住在梓丰村,到下面的集镇一趟来回要跑40里路,还要爬坡,交通十分不便。”今年70岁的谢年喜老人告诉记者,以前他们住的地方是高山易涝低洼地区,每年汛期都会发洪水,2007年政府实施了移民搬迁工作,他们从梓丰村搬到了小河镇新规划的龙湾新区,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从此免受洪水之困。
“真是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啊!”谢年喜老人的一席话道出了龙湾新区居民的心声。2008年以来,小河镇党委、政府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整合项目集中财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实施意见》先后投入扶贫、移民资金430万元,累计整合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涉农项目资金1600多万元,结合实施“7·10”水灾移民,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发展主导产业,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该镇已实施扶贫移民搬迁71户,占规划移民户数的45%。
(下转A2版)
(上接A1版)小河镇在实施“移民搬迁”工作取得的成效是石台县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石台县通过重点实施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和扶贫移民,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在实施整村推进中,每年安排10个左右重点贫困村实施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的整村推进工程,2010年已完成全县70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任务。与此同时,在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基础上,采取整体搬迁集中安置、插花分散自愿自建方式开展扶贫移民,目前共搬迁偏远山区、地质灾害点、沿河地势低洼处等环境恶劣地区群众1381户、5459人,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产业化扶贫:4.67万人直接受益
记者在七都镇八棚村村民潘秋女家中看到,新建的二层小洋楼有200多个平方,室内装修一新,彩电、冰箱、电脑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她告诉记者,以前村民们主要以外出打工为生,现在不同了,在政府扶贫政策的关怀帮助下,老百姓都在家中发展高山蔬菜和茶叶,全村基本上没有外出务工人员了。
1993年以前,七井的传统产业是林业、茶业,数量稀少的农耕地主要种植以水稻、玉米为主的传统农作物,群众吃粮靠供应。1993年后,从常规粮食作物换种改制、试种高山反季节蔬菜开始,七井农民开始农业结构调整的征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七井已逐步形成以高山反季节蔬菜为主的种植业,以元杂竹、毛竹为主的林业,以山茱萸、薏仁为主的地产中药材等三大主导产业。“七井辣椒”、“七井山茱萸”、“七井火腿”等“七井七宝”在皖南和沿江一带闻名遐迩。
在上级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石台县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农业主导产业。综合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条件,制定产业布局和规划。在南部、东部深山区,重点发展毛竹、元杂竹、有机茶;在北部原七井片,主要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和以枣皮为主的地产中药材;西部、中部山区,重点发展优质板栗等经果林以及优质粮油、特色养殖;省道沿线、河流两边及重点集镇、风景区周围,着重建设竹笋两用林,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采取以奖代补等措施,鼓励成片开发,构建多乡一品、多村一品的发展模式。重点扶持有特色、有规模的农产品种养大户,发挥集聚效益。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捆绑使用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德援项目、特色农业示范县、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进行综合开发。去年以来,该县还抢抓被列为“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的重要机遇,着力推动高山蔬菜、经果和茶叶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建设。全县已初步形成以“茶、竹、药、畜、菜、果”为主的六大主导产业。
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争取国家扶贫贴息贷款、安排扶贫贴息资金、促进产学研结合等得力措施,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天方集团、山园食品2008年被列入国家扶贫龙头企业,九华药业、日新茶业2009年成为省首批扶贫龙头企业,全县现有扶贫龙头企业26家。各级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1万余贫困农户,户均增收400元以上。
扶持农业产业化基地。对主导产业实施扶贫以奖代补,帮助贫困户建家业,帮助贫困乡村建产业。全县已初步建成有机茶、竹笋两用林、板栗、枣皮、速生丰产林、高山反季节蔬菜、特色种养业等7大基地13万亩,基本形成南部、东部深山区毛竹、有机茶基地,北部高山反季节蔬菜、中药材基地,西部、中部深山区经果林、有机茶、特色养殖基地的农业区域性格局。
扶持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安排100多万元资金扶持建立18个高山蔬菜、经果、茶叶加工企业,60个专业合作社和7个农产品交易市场,有效地实现了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全县1.22万户农户、4.67万人从规模农业产业中直接受益,每年每人稳定增收200多元。
增加造血功能:强力推动互助资金发展
石台早在2007年就开始互助资金试点,2008年被列为全省互助资金全面覆盖行政村的5个试点县之一。截至目前,全县79个行政村均建1个互助资金组织,累计筹措互助资金1028.4万元。吸纳4511户农户入组(其中,贫困户2560户),发放1438户次、借款累计893.2万元,扶持发展种养业、商业运输业和其他产业。
通过发展互助资金促进了贫困村产业发展,各试点村根据不同地理、产业发展实际,利用互助资金积极开展生产;解决了群众发展资金困难,使贫困户成为扶持主体;增强了贫困群众创业意识,使更多的贫困户获得了发展生产的机会,增强了贫困户创业意识,改变了精神面貌;强化了农民群众的诚信意识,农民群众在责任、信用、道德机制的监督和促使下,主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提高了贫困村生产经营水平,不仅有利于互助资金的良性有序发展,更有利于促进贫困村扶贫项目管理、提高扶贫资金项目效益。
据了解,今后该县还将着力培育10个示范扶贫互助社,并通过运行绩效考评探讨建立村级互助资金组织退出机制。
构建“大扶贫”格局:
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
曾几何时,地处石台县西部的郑村是全省50个贫困村之一,全村辖23个村民组,1478人,人均耕地不足0.8亩,贫困人口513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生活相当贫困。近年来,村两委紧抓扶贫开发契机,实施生态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整合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板栗、无性系茶叶、生态养殖等种养植(殖)业,发动党员和能人带头栽植,带头承包,团结和带领全村人民扎实苦干,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新发展板栗4000亩,年可产销板栗150吨,产值90万余元;新发展无性系茶叶300亩,实现茶叶年收入90余万元。发展毛竹800亩、山茱萸110亩、板栗、茶叶作为该村支柱产业,为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往日的贫困村如今成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首批示范村。每每说起这些,村民总是说:“感谢党的扶贫开发政策,感谢各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扶持!”
郑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们看到了扶贫开发的巨大生命力。石台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心,不断完善扶贫思路,健全工作机制;以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扶持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着力点,突出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帮扶等工作。2008年,该县提出了坚持“渠道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原则,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项目整合力度,捆绑项目保重点,集中资金办大事。2010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坚持开发式、开放式、开拓式扶贫方针,强化惠农政策落实,着力构建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支撑的工作格局,启动实施扶贫开发行动计划,将扶贫开发目标任务逐项细化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和县直成员单位,并将扶贫开发行动计划落实完成情况纳入县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此外,该县还围绕开展智力扶贫,大力开展综合保障体系建设;围绕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扶贫资金项目效益;围绕拓展扶贫投入渠道,努力开展社会扶贫。目前,全县已逐步形成扶贫搭台、部门唱戏、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新闻推荐
石台讯(通讯员向阳红)“我们特岗教师远离家乡和父母,在这贫困山区能住上新房,心里真的感到很温暖!”在石台县崇实中学工作了近两年的特岗教师章瑜,在拿到学校分配的周转房钥匙时如是说。 &nbs...
石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石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