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把青阳腔留下来传下去

池州日报 2019-08-29 06:43 大字

□ 记者 李玲

8月23日,坐落在芙蓉湖畔的青阳腔博物馆内,古韵青阳腔艺术团的演员们正在化妆,工作人员忙着布置舞台,为下午演出《美周郎》做最后的准备。今年以来,青阳腔各类演出多达25场。通过搭建传播交流推广平台,大力培养传承队伍,加强剧目创作,青阳县努力把青阳腔留在青阳,传承下去。

青阳腔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得名,被誉为京剧“鼻祖”和戏曲活化石。徽剧、黄梅戏、川剧、湘剧、赣剧、清戏等全国数十个戏曲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吸收了青阳腔而得以丰富和发展。清朝末年,由于战争和瘟疫,青阳腔艺人纷纷弃家外出谋生,青阳腔这一古老剧种从此流落他乡,而在发祥地青阳县却日渐式微。随着国内老艺人相继凋零,后继乏人的青阳腔在舞台上一度难觅踪影。

让青阳腔回到青阳,留在青阳!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青阳县对青阳腔的关注、挖掘和整理工作就没有停止过。青阳县成立青阳腔抢救领导小组,征集相关戏曲文物、物件20余件,老剧目156本,影像资料100余盘,进行数字化处理保存。1991年编撰的《青阳腔剧目汇编》收集到青阳腔大小剧目94个。上世纪90年代至2010年间,青阳腔传统戏《拜月》《送饭斩娥》《圆月桥》等十几个小戏演出5000余场次,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

把青阳腔传下去!近年来,青阳县组织编写了青阳腔教材,采取送戏进校园的形式,向中小学生普及青阳腔基本知识,教会学生们简单的曲调。青阳腔老艺人在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中推广青阳腔,为县内很多艺术协会和农民剧团辅导青阳腔。为了搭建弘扬传统戏曲魅力、挖掘后继人才、开展传承创新活动的传播交流推广平台,2017年,青阳腔传承传习基地投入使用,2018年5月,青阳腔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形成常态化传承模式,为青阳腔扎根池州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青阳腔博物馆积极开展青阳腔剧目创作与复排,创作排练了《百花赠剑》《出猎·回书》《美周郎》《还乡》等10多个剧目,并开展了《一文钱掌柜》《拜月记》等剧目拍摄。去年9月,新编青阳腔剧目《情断马嵬》参加第十一届皖江八市群艺(小戏)大赛并荣获金奖。去年11月,该剧目参加文旅部组织的2018戏曲百戏(昆山)盛典;12月29日,亮相2019新年戏曲晚会,向全国人民展示池州传统戏曲的魅力。文化和旅游部发出《2019年新年戏曲晚会感谢信》,表彰池州市古韵青阳腔艺术团演员焦琴、汪应培,称赞他们在2019年新年戏曲晚会中的精彩表现,感谢他们对晚会成功举办做出的积极贡献。

新闻推荐

老朋友的误解

青阳县蓉城二小302班章景源指导老师:方国英外面响起了“咚咚”的敲门声。“请进!”樱桃师傅慢条斯理地说。一个身材瘦小的...

青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青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