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老党员乡村办起“扶贫车间”
□ 记者 汪玉芳
出生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岁的张裕苗是青阳县庙前镇裕华竹木制品厂的负责人,年轻时为了生计在外闯荡,积累了一些资源,如今年龄大了,老人没有想着退休,他想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的村里人。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张裕苗积极参与扶贫,把竹木制品厂变成了带领村民致富的“扶贫车间”。
7月10日,记者在“扶贫车间”门口见到了张裕苗,只见他笑容满面,精神矍铄,很难看出已是70岁的老人。跟随着他的脚步,走进生产车间,远远就听到一片欢声笑语,工人在吃午饭,正坐在一起聊家常。30多位工人都来自附近的乡村,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务工,这个扶贫车间给了他们兼顾家庭和务工赚钱的好机会。“没想到老了,还跟城里人一样上起了班。”65岁的陶美枝告诉记者,做的好的时候每天能有100元的收入。“以前有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得孩子出,现在自己挣到钱了,还能为家里买点东西。”她说,另一方面,老人们在车间里干活时有说有笑,感觉自己越活越年轻了。66岁的田平华是庙前村村民,他曾经是贫困户,因为老婆身体不太好,夫妻俩靠着家里的两亩稻田和低保费用维持生计。2010年两人来到裕华竹木制品厂,因为以前学过篾匠活,两人做棕扫把又快又好,去年两人就收入2万多元。“去年厂子营业收入150多万元,仅工人工资就发了80多万元。”张裕苗说,工人大部分和田平华家一样,都有特殊的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务工,今年到厂里上班的贫困户有7户。他告诉记者,扎棕扫把看起来是个简单的活,但做出来的产品要合格,最少需要3个月的学习时间。为了鼓励村民学习,学徒做的棕扫把他也一一按件计费。事后,细心的张裕苗会把这些扫把单独存放,再一一检查,不合格的自己再重新扎。有些村民实在离不开家,就把材料领回家加工,张裕苗会一家家跑,手把手去教他们。
因为小时候学过篾匠和工匠,为改善家人的生活,从17岁开始,张裕苗就挑着自己做的手工品四处兜售。那时候交通不方便,走出去全靠一双脚,但凭借着扎实的做工和山里人的质朴诚信,他渐渐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与他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年轻的张裕苗因为踏实能干,被村里人推选为生产队长,1997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村里人一起把日子过好,张裕苗想到了自己办加工厂。工厂最初以加工竹筷为主,因为受到环保控制,一度经营困难,当时的张裕苗已经快60岁,在村里人的眼里,这也是该退休的年龄了,但不愿服输的张裕苗并没有放弃。一位浙江的客户无意中说他们需要一批棕扫把,张裕苗听说后,买回样本和材料,立刻回家研究制作,第一批产品送到客户手中后,客户非常满意,当即与他签订了合同。如今,张裕苗生产的棕扫把已经打入江浙市场。“目前我们的订单供不应求,只是生产能力有限。”张裕苗说,如今自己年龄大了,家里人也不希望他太操劳,但是他还是想尽自己所能把生意做好,一方面很多客户都是合作了几十年的老朋友,另一方面厂子里跟着他干的,很多都是不方便外出打工的村里人,还有不少是贫困户,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作为一名老党员,张裕苗的内心觉得这是他的责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邓柱)上半年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6月份,全市338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4.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6.3%,超时序...
青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