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法治文化的地域特色

安徽法制报 2015-12-31 12:12 大字

上古时期的司法鼻祖皋陶、春秋时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管仲、宋代清廉公正的“包青天”包拯、近代“司法专才”许世英……数一数安徽省历史中

的法治名人还真不少。 12月1日,在“12·4”国家宪法日暨法制宣传日到来之际,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省民政厅联合举办了首届“安徽地域法治文化交流研讨会”,邀请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就安徽地域法治文化特征、内涵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开“头脑风暴” (本报曾于12月2日报道)。本期编辑部选登部分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看安徽省历史法治名人的思想对我们现今法治的启示和作用。

理论研究要为实践应用服务

洪禹候(省司法厅厅长):

研究安徽地域法治文化,一方面要融入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整体格局之中;另一方面要注重不同地域法治文化的整合,求同存异、去糟存精。比如管子思想中的“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包拯的“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都强调了遵法守法的重要性。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整合不同地区法治文化中共性的法治思想,形成安徽省具有普遍性的法治文化特色。研究要为应用服务。要加速法治文化研究理论成果转化,加快从非物质文化向物质文化转变,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法治文化作品,真正让老百姓“看得见、听得懂、摸得着、用得上”,使得法治文化建设更接地气,更具影响力,服务法治安徽建设。

管子思想中的现代经济法萌芽

陈宏光(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

管子是我国法家早期代表人物,他提出的“诚贾”,就是我们现今民商事法律中强调的诚实信用原则。管子主张国家权力介入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或用“轻重”之术,调节价格,使物资聚于齐国;或用“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的财政税收政策,使“民不移”且税源充足;通过“时禁”手段,合理利用资源,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这些理论思想,涉及到现代经济市场规制、宏观调控、国家投资、资源开发等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管子的法制思想里已具有了一些现代法制经济的萌芽。

包公家训的现实意思

何峰(合肥学院教授):

千百年来,包拯几乎是中国清官的代名词,也是中国清明吏治的践行者。包公在晚年为后代子孙立下这样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大意是:后代子孙为官者,如有贪赃犯法而被解职,不允许回归老家,死后也不许葬在祖坟,不顺从我志愿的,不是我的子孙。包公要求子孙为官,要清正廉明。如今读来,包公不仅是对其子孙的要求,更是对后世官吏的警示。

古为今用推进依法治国

任韶斐(兰州大学MBA研究生):

“依法行令,执法必严”、“执法要公,赏罚分明”是管子法制思想的一部分,在这些法制思想中,闪现着现代依法治国的因素,管子的法制思想对现阶段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参考价值。在依法治理上,管子对立法原则、执法理念、司法方式、守法形式都有十分系统的阐述。

为保证公正,管子对执法者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提出在选择执法人选时,要注重“贤”、“能”、“德”,执法者不能“喜无以赏,怒无以杀”(即不能凭个人喜好愤怒进行赏罚),这些对我们当下考核、监督执法人员,很有借鉴。

“孝尊观”的法治文化

王裕好(青阳县司法局干部):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地藏佛教文化中的“孝尊观”就集中体现了孝道,《地藏菩萨本愿经》还阐述了严重不孝父母的“法律责任”。

弘扬孝尊观,发挥传统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有助于强化当今法治道德底蕴。而传统美德也为我们开展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禁毒戒毒带来一些积极的启示。比如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可以运用其中“孝道”来劝说当事人,缓解家庭矛盾;在社区矫正和戒毒工作中,运用“孝道”来强化矫正对象和戒毒人员道德自律,以提升矫正和戒治效果。 ·胡向东本报记者周莹莹·▲图为研讨会现场

新闻推荐

12小时营救走失“驴友”

4月10日下午5点钟左右,一名男子在青阳县莲花峰景区野外旅游探险时不慎走失,跌落大峡谷,双腿受伤被困。和男子同行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发现男子走失后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当地消防部门迅速出动展开救援...

青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