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漫话屯溪老街商铺招牌与几位书法名家轶事(二)

黄山日报 2015-05-15 21:48 大字

□ 屯溪 鲍飞立 文/图

屯溪老街是商品的街,也是文化的街。琳琅满目的屯溪老街商铺招牌又构成了一座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是我国古今、南北书法大家展示风采的墨宝汇集之地。走进屯溪老街就仿佛穿行在书法艺术长廊之中,令人目不暇接,实有不虚此行之感。

说到为屯溪老街的商铺招牌题写匾额的书法名家,在解放前后的二十世纪四、五、六十年代期间,就是屯溪无人不晓的曹伯伦、焦海波和黄澍三人,号称“屯溪书法三杰”。那时,屯溪街上一大半店铺招牌几乎都是他们三人题写的。

首先说曹伯伦(1912-1971),安徽青阳县人,其父曹耕畲于民国26年(1937年)在屯溪老街一马路口开设的“翰香斋”对联店在抗日战争时期就较有名气了。曹伯伦出自书香门第,少年时代即由其父带到好朋友、当时休屯一带的书法名家黄骏(字子良,黄澍父亲)家中拜师学艺,练习书法。先学魏碑,经刻苦磨练,30岁许,崭露头角,开始为店家写招牌。其父去世后,接开“翰香斋”,主要以卖字为生。1956年2月,在解放后五十年代中期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热潮中,与其他4家私营裱画、对联店联合成立合作经营的“屯溪礼品商店”,担任分管业务的副经理。1961年近50岁以后,又再自学行草,颇有造诣。1964年下半年,曹伯伦写了一幅抄录鲁迅先生写于1934年5月、毛泽东主席又于1961年10月将该诗书赠日本访华朋友的七绝诗《无题》内容:“万家墨面没蒿莱,……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条幅,送到合肥,参加在省博物馆举办的一次书画展览,恰被来皖视察的周恩来总理发现,即被选送到北京,然后作为优秀书法作品送到日本参加有关展览。1965年5月份,北京“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友好协会”寄来一张金额20元人民币、注明为“润笔费”的汇款单。据笔者好友、曹伯伦长子、年已68岁的曹泽民回忆,他当年亲眼看见父亲不时把这张汇款单拿出来看看,兴奋了好几天。还对他说:“20元钱用掉了还要用的,不稀奇,但这张汇款单,这份荣誉却是金钱买不来的啊!”“十年浩劫”中,曹伯伦被当作“反动资本家”、“书法权威”而受到冲击,还被戴上高帽子游街示众,一时传遍大街小巷。1971年因患脑溢血(中风)而投河溺亡,年仅59岁。据不完全统计,曹伯伦曾先后为“同仁福”药店、“施源泰”南北货店、“大隆”布店、“筱苏州”糖果店、“明星”糖果店等书写招牌。另还为1950年8月1日正式建成开业的、屯溪解放后最早建立的电影院“屯溪人民电影院”(即今“屯溪影都”旧址)和1951年在原“劝业场”大舞台旧址新建的“人民剧场”(后来改建为“地区影剧院”,现已拆除)题写名称,并刻制在门楼上。1966年“文革”中,也曾在老街中段原“屯溪牙科诊所”门楼上方书写“毛主席万岁”大红标语。

新闻推荐

市汽车客运总站:回家之路更温馨

本报讯 元月24日,雪后初晴,2016年春运首日,市汽车客运总站内暖意浓浓。在黄山市汽车客运总站,等候乘车的胡女士边吃着热气腾腾的方便面边介绍,她购买了到池州市青阳县的车票,结果车子因...

青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青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