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唐国安十几年前在外打工从实习生业务员技术工做起

池州日报 2015-03-31 23:48 大字

□ 记者 唐国安

十几年前在外打工,从实习生、业务员、技术工做起,逐步进入企业中层,直至高管,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回乡创业,自己办企业,自己做老板,这是“质变”的飞跃。位于青阳县杜村乡农民工创业园的青阳县双虹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景文就是这样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月28日,伴随着一阵断断续续的缝纫机器声,双虹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内,每个机位前坐满了“清一色”的留守妇女,她们正娴熟地操作,赶制订单售往日本。“在家门口打工,钱也挣了,家也照顾了,心里牵挂的事也少了,多亏了姜总回家办厂子呢!”在这里上班的职工王永至说起眼下的生活,露出满脸的笑容。

企业董事长姜景文,曾是一名打工者,如今带着资金和技术返乡当起了老板,也成就了临近村民家门口打工的梦想。提起开办服装加工厂,姜景文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42岁的姜景文,是杜村乡镇华村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与大多数青年人一样,也怀揣着致富的梦想外出打工。初中毕业后,在芜湖造纸厂当过工人,在九华山开过饭店。然而,梦想与现实总是存在一段距离。直到2000年,他进入了江苏常州的一家服装厂。虽然只是初中文化,但是由于他聪明勤快,制衣程序很快全部学会了。不久,便被企业负责人看中,由车间工人到中层管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干,就是十年。

“其实,那个时候工资还不错,也做得得心应手,不过,父母老了,孩子也大了,需要照顾和看管。”回忆起那段打工的经历,姜景文还是显得一番无奈。

2010年,掌握制衣技术的姜景文,带着多年打工的积蓄回到家乡,在杜村乡街上租了3间房屋,创办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服装加工厂,并凭借多年积累下来的人脉关系,接下一些日本客户的订单。“公司生产的西裤,对品质要求非常高,哪怕是一颗纽扣没有钉牢、一根线头没有剪干净,都会面临卖不出去的风险。”创业初期,姜景文一度担忧。为了帮助女职工拓展知识面、提高业务技能,双虹公司探索出一条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带动企业发展的新路,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激励员工主动融入企业发展。正是在精细化管理下,这些女工不但熟练掌握了各项业务技能,产品质量也随之得到了提高,订单越来越多,企业也亟需扩大规模。

2013年,双虹公司迁入农民工创业园。“生产车间解决了,也不用为招工犯愁了。”姜景文说,搬进创业园后,政府提供了一系列帮助,极大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由当初的20多个人增加到150多人,实现更多人家门口就业。“去年产值达到600余万元。”姜景文说,今年还将继续努力,年产西裤30万条。

姜景文只是返乡农民工成功创业的一个缩影。如何实现“一人外出务工带富一家”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转变?杜村乡以农民工创业园为平台,不断加强硬软件建设,为返乡农民工搭建了一个“凤还巢”的“栖息地”。“创业园是有利于农民工创业的政策“集装箱”,是农民工通过创业蝶变的“孵化器”。”杜村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创业园软硬件建设的日臻完善, 激发了当地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一批返乡创业企业相继入驻。今年九泰袜业、企达食品将正式生产。

新闻推荐

记者唐国安今年池州市投入万元探索购买公共文化

本报讯(记者唐国安)今年,池州市投入1000万元探索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民生工程更接地气,让人民群众体验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满足感”。在文化民...

青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青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