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渐行渐远的小书店□胡海燕

江淮时报 2014-05-16 09:09 大字

[摘要]□胡海燕

博学阁特价书店又在准备搬迁了。博学阁这次搬迁也是第三次。前两次是一次比一次搬的地方更寒碜,最初是在三孝口科教书店附近,之后搬到了金寨路与庐江路交叉口处,这里好歹还是门面房。再次搬却是搬到了到了安徽工人报社办公楼内,倒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是靠一批老客户在支撑着。谁知落脚刚满一年,现在报社的大楼要整体出租,“老板娘”对我说:如果楼上搬了,我们就得搬,但现在地方不好找哦!

民营书店估计几乎都有同样伤痛的“搬家史”,而爱知书店也是从三孝口的黄金地段搬到了现在这个逼仄的市口,老板崔正义对我说,三孝口那个店面现在一年要50多万了,租不起。从三孝口同一地段撤出的还有弘知书店,搬到安大校园内,现在则干脆关门了。而爱知书店我认为目前在合肥可以说是最有品位的书店了,虽然新华书店书城书的品种、好书也很多,但是相对驳杂,而且开展多种经营,没有逛爱知此类的书店感觉好,可以跟老板交流一些书的信息,比较亲切。 2006年5月2日我在安大校园内一家叫文津阁(早已关闭)的小书店淘了182元的打折书。其中一本《周氏三兄弟》,文质彬彬的女老板向我推荐说,是朱正写的,老师您可以看看。她是90年代合工大毕业的,很开朗健谈,也喜欢看书,每次去,她都是埋头看书,有一次及在看 《血酬定律》时还忍俊不住,交谈中我一个爱淘书的朋友也进来了……这种逛书店跟去新华书店纯粹买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像爱知、明德(似乎已关门)这些书店也许够不上一个地方的文化标志,但一个城市总得有几个像样一点的书店作为文化点缀吧。尤其是大学,我认为,一个大学到底怎么样,从它周边书店的品位可以见其一斑。你看北大、清华周边的书店,风入松、国林风、万圣等。这种伤痛的“搬家史”不仅发生在合肥,北京著名的风入松书店,我1997年去,它是在王府井大街的入口处一点租了店面,似乎是第二年再去,它就搬了,甚至有北京的朋友都对其在王府井店面没有印象。搬的地方也是寒碜多了,后来据说经营也挺艰难。

搬迁还算好的,多少书店则是旋起旋仆、自生自灭,剩下的真的不多了。 2005年5月14日,随政协工作江淮行采访住在青阳县,晚上我按照每到一地的习惯,逛街找书店。小县城,也不显繁华,不太明亮的灯光下,我发现了一家席殊书屋,静谧,没有什么人,书也还可以,略显清寂的晚上,顿时我心里生出一点温润的感觉。买了一套《先知三部曲(托洛斯基传)》和一本尼采的书,这一套书早想买,但比较贵,这里六折。我告诉女老板,合肥的“席殊”已关门(或许是搬迁了,反正我没有再看到),你竟然还在支撑,而且这样的书在在小县城好卖吗?她说只是在苦撑而已。如今我猜想十有八九这个书店已关门或去卖教材等。每有书店关门,于我心总有戚戚焉。因为毕竟是常逛的地方,而且老板往往都混熟了。

民营实体书店经营困难是普遍现象了,这跟现在图书经营模式的关系更大。现在网购方便、便宜,经常打的折扣很大,当当网一些出版不久的书可以卖到六折左右。崔正义跟我说,有时网上书店甚至不赚钱,赔本赚吆喝或者是靠卖其他东西赚钱。我跟他说现在有救助实体书店的政策,他说第一年他不知道,现在正在争取。博学阁的“老板娘”也说不知道在哪里争取。我认为固然网上购书是一条很好的渠道,但实体书店至少也可以算是城市的一点文化点缀,也该得到一定的支持吧。新华书店是国企,财大气粗,店面都是自己的,而且开展多种经营,又卖教材,困难比民营书店小得多。而且民营书店有其自身特色,如爱知是以其品位、以学术、文化类的书比较集中见长。而博学阁则以打特价但也时常能淘到一些好书见长,对工薪阶层来说是个好去处。老板赵关明说他经常出去跑,不然哪能搞到好书?我看他也真不容易。

过去合肥街头的小书店不少,现在都渐行渐远了,这里的渐行渐远一是越搬越偏,二是陆续倒闭了,现在仅存的都困难重重。不知道救助实体书店的政策能否惠及他们,我只能默默为它们祈福,或者有时去买几本书吧。

新闻推荐

今年的江淮时报征订工作青阳县政协采取政协统一埋单方

今年的《江淮时报》征订工作,青阳县政协采取政协统一“埋单”方式,为每位委员赠送一份报纸,帮助委员及时了解政协工作动态,受到了委员好评。图为政协工作人员为委员订阅《江淮时报》。杨晓群摄...

青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青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