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钟斌当了大半生农民的我这辈子做梦也没有想到老来

池州日报 2013-11-14 00:09 大字

□ 记者 钟斌

“当了大半生农民的我,这辈子做梦也没有想到,老来还能在家门口‘当上老板\’”。家住青阳县庙前镇高源村杨村的钱月英老人感慨地说。

杨村位于佛国圣地九华山脚下,靠近九华山十景之一的“五溪山色”,是上九华山拜佛、旅游观光的必经之地。全村共有88户、300多人口。四年以前,这个小山村和其他农村一样,出行不便,经济落后。

“曾经的杨村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到晚上村庄漆黑一片,村民不是在家打麻将就是看电视,几乎没有其它娱乐活动。”钱月英在合肥大女儿家小住的时候,看到中老年妇女在公园跳广场舞时,心里特痒痒,对城里生活十分向往。

2009年,庙前镇启动杨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佛国人家”项目,占地70亩,总投资1100万元,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风格,展示佛文化底蕴,体现徽派建筑特色,全面打造以“佛国人家”为主题的魅力旅游乡村。 

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杨村原来的旧平房、泥巴路、荒田埂在工程队的机器轰鸣声中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徽派风格的楼房,近3000米的柏油路和水泥路,19亩的绿化带。村里第一次出现了垃圾箱、污水管网、太阳能路灯、健身广场和一个1800平方米的停车场。

村庄的巨变带给钱月英的不仅是出行的方便、环境的改善、“舞蹈梦”的实现,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的提升。2009年,钱月英57岁,是典型的农村二女户,大女儿远嫁合肥,小女儿安家青阳县城。年近花甲的老两口,住着三间破旧的老房子,对老年生活隐隐有一丝担忧。

在镇政府的动员下,钱月英召开家庭会议,听取家庭成员的意见。在两个女儿的支持下,一辈子没有做过生意的钱月英决定老年创业,投资近50万元,修建了三层楼房,在家兴办“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住宿,2011年收入就达到了3万元。

日益火爆的“农家乐”,让一直在温州打工的小女儿和女婿,于2010年主动回到了钱月英身边。如今,钱月英小女儿是九华山导游,小女婿做厨师,老伴除了帮忙打点“农家乐”外,空闲时间搞点养殖,种些蔬菜。

“一楼搞餐饮,有超市和棋牌,二、三楼是客房,共有10个标准间,我们可以为游客提供‘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作为安徽省三星级农家乐,钱月英的“金银山庄”,2012年仅住宿实现盈利4万元,加上餐饮和娱乐,2013年总收入可突破10万元。

如今,杨村像钱月英一样的“农家乐”有21户,占总户数的24%,餐饮接待能力达600人,住宿接待能力达400人。除红红火火的农家乐外,杨村另有花卉苗木基地从业户29户,人均月创收1000元;盆景文化园从业户5户,旅游服务业从业户6户,带动人均增收3000元。

今年61岁的钱月英,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每年可领取社保660元、失地保险1680元、二女户补贴970元、土地流转收益1400元,加上作为退伍军人家庭的各种补贴,一年突破1万元。

“我‘不差钱\’,对我来说,挣钱固然重要,但我更在乎的是小女儿一家能常伴左右,让我老两口可以享受天伦之乐”。谈到目前的幸福生活,钱月英老人目光流露出的是藏不住的惬意与满足。

记者感言  建设美好乡村 贵在兴业富民

一个乡村就是一个小社会,建设美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省委、省政府对“美好乡村”定义为“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三美”中,农民现阶段最关心的仍然是兴业富民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打造乡村宜居宜游景观,同时还要结合各地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产业建设助推群众增收致富。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明确各村的产业特色与文化定位,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使每个村拥有一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民收入。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美好乡村就是农民群众心里的中国梦。美好乡村建设,农民群众是主体。实现兴业富民归根到底要靠农民群众自身。我们应该坚持“政府引导,村民作主”原则,充分激发、激活农民的内生动力,发挥首创精神,引导他们把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共圆农民群众的“中国梦”。

新闻推荐

罗城民歌唱新景资料图片记者汪玉芳文程昭图深秋

罗城民歌唱新景(资料图片)。本报讯(记者汪玉芳/文 程昭/图)深秋的午后,对于养鸡专业户沈先发来说,是难得的农闲时光。他把大把的时间泡在了村里...

青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