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盛文鹏一间小卧室摆了两张床不为别的只为能随时照

池州日报 2012-05-07 00:32 大字

□ 记者 盛文鹏

一间小卧室,摆了两张床,不为别的,只为能随时照顾瘫痪在床的养母。对于一个患脑溢血瘫痪在床,现已93岁高龄的老人而言,7年来一点并发症都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养女一家科学护理和无微不至的呵护。养女叫陆金萍,是青阳县医院一名护士;女婿叫汪伟业,是青阳县广播电视台一名普通职工。他们的“孝”行,深深地感动着青阳这座皖南名城,邻居、亲友无不啧啧称道。他们的事迹被网友们称为“最美的池州夫妻”。  

孝是一份细心

日前,记者探访了这个家庭,门墙上映入眼帘的是《五好文明家庭》牌匾。

陆金萍说,在我8个月大,父母就离异了,没有父母的疼爱,让我尝到了人间的心酸。是养父母收留了我,给我以爱的关怀,并把我培养成青阳县医院一名护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我很早就懂得了感恩。

1993年,在乡下生活的养父不幸去世。悲痛之余,如何让养母安度晚年,成了全家的一块“心病”,因为养母年事已高,乡下房子几成危房,但是老人又不想到城里生活。汪伟业夫妇反复做思想工作,终于把养母“请”到青阳县城。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的一天,养母突发脑溢血,送到医院抢救,命是保住了,但已不能下地行走。为了照顾养母,夫妻俩只好一个上白班,一个上晚班。汪伟业还请人定做了一张床,摆放在自己的房间里,以便随时照顾老人。

夫妻俩侍奉老人非常细心。早上尽量安排面条、稀饭,中午尽量做米饭,冰箱里还储备有馄饨,养母想吃就下。天晴了,夫妇俩为老人穿好衣服,抱出来,放在特制的椅子上晒晒太阳,陪老人聊聊天,帮她梳头、洗脚、剪指甲。

孝是一种坚持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一个月、两个月,侍奉卧床不起的老人,也许还好点;但一年,两年,很容易让人心力交瘁,力不从心。

(下转A3版)

(上接A1版)

7年来,汪伟业夫妇就像照料婴儿般伺候养母。老人只有右手能动,生活全靠家人辅助解决。最困难的就是她的大小便,小便靠尿不湿给她交替更换,大便要靠陆金萍戴手套掏。有时老人身体不舒服,大便就自动流出,陆金萍只好换床单、洗衣服、换尿片。有时候,凭一个人力量很难完成,往往是全家齐上阵。

老人瘫痪在床的第二年,汪伟业腿摔骨折,打石膏40多天,陆金萍不得不一个人照顾两个病人,同时自己还要上班。那段时间她一下子就瘦了十几斤,自己生病了就偷偷吃点药。有时候看到老人面部表情难受的样子,她知道老人很要强,有什么也不愿讲出来,只好安慰她:“没关系,我是你女儿,你有什么事情就讲出来,我会好好照顾你的,你放心。”实在解释不清楚,陆金萍就亲亲老人的脸,用肢体动作和语言来安慰她。

照顾老人既要细心更要耐心。晚上一家人总是交替起来照顾老人,只要哪个上厕所,都要查看一下老人。由于坚持每天为老人擦身子、换衣、翻身,这么多年来老人身上一点并发症都没有。

孝是爱的传递

陆金萍在家里讲孝道,在单位是一名好护士。

她的同事是这样评价她的:“她不管是为人还是工作上,都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她给我们第一印象是经常笑容满面。后来才知道她家有一个常年卧床的老母亲。尽管要照顾母亲,她从不耽误工作,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待病人也是非常关心,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

汪伟业在接受采访时说:“人总有老的时候,中国的老话就讲养儿防老。虽然我是女婿,但是我和老婆有缘走到一起,她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一个男人要担起这个责任。”

汪伟业夫妇的“孝”行也深深地影响着女儿。一开始,女儿照顾外婆时,怕“味道”,用棉球把两个鼻孔塞起来。如今,女儿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去外婆房间,换尿片、盖被子,搞卫生。每次从外婆老家回来,不管外婆听懂与否,总是把老家的人和事及村里发生的变化讲给外婆听,直到外婆的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陆金萍说:“我现在已退休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妈妈了。我做的再多,只怕都无法报答妈妈对我的养育之恩。”

新闻推荐

记者邓柱为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至日省财政

本报讯(记者邓柱)为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6月13日至15日,省财政厅副厅长张广寿率省新农村建设联合调研组来池州市调研新农村建设工作。市委副书记徐建,副市长刘礼生等陪同调研。调研组一行先...

青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青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