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刘晓丹岁的何素华是青阳县为数不多的女支书土生土

池州日报 2011-06-28 00:43 大字

□ 记者 刘晓丹

46岁的何素华,是青阳县为数不多的女支书,土生土长的她,是妇女们的朋友,是留守儿童的母亲,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做事认真的她,被朱笔村的村民们亲切地称为“钉支书”。

基层党建的“女能人”

“党就是我们的路线,党就是我们的靠山,党就是我们幸福美好的明天。”这是二十几岁就入党的何素华坚信的真理。

进入村两委班子后,文化程度不高的她自学拿到了大专文凭。在何素华的带领下,党支部各项制度逐步完善,带动了村级各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村党支部的向心力进一步增强,村民们争相入党。

2008年1月,百年一遇的大雪致使朱笔村部分村民组村组道路严重损坏,给群众生产生活、学生入学等带来诸多困难。在村里经济困难的情况下,“钉支书”多方筹集资金,甚至自掏腰包凑足1.5万元建设资金,买来材料对沿途道路进行大整修,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急先锋”

2006年,朱笔村被确定为县里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何素华任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小组长,一场火热的“四清四改”在第一大组———垅里展开。哪条路怎么修,哪间房子要拆,哪户要补偿拆迁费,她都了如指掌。最终,垅里村民组投入资金40余万元,仅用半年修通了水泥路,拆除了违章建筑,生活垃圾进桶了,家家门前干净了。垅里村民组也因此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2007年,蓉朱旅游公路开工建设,朱笔村两委在何素华的带领下,积极组织开展沿途土地征迁补偿工作。她多次顶着压力,苦口婆心地做群众工作,为道路建设扫清了障碍。从蓉朱公路建设获得启发,何素华去年争取来建设资金35万元,对朱备至上冲村民组的1.5公里道路进行拓宽改造,修成了柏油马路。道路工程一完工,(下转A2版)

(上接A1版)她又努力争取来了新农村电气化改造工程。如今,朱笔村成了青阳县为数不多的电气化示范村之一,全村许多都用上了“清一色”的家电。

妇女儿童的“贴心人”

作为村里女支书,何素华一直关心妇女儿童事业,甘当她(他)们的“保护神”。仅去年,朱笔村就举办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劳动法》等法律讲座十期;还以“会员之家”为课堂,举办了茶叶、蚕桑、油菜、水稻以及电脑等适用技术培训班,引导、带领妇女姐妹们学文化、学技术。三年来,朱笔村共培训缝纫工120多人,50多名农家妇女学会使用电脑,300多名农家女走进了工厂。何素华也因此多次获得巾帼模范和县十大杰出妇女等称号。

后山村民组江玲和江盼盼姐弟没有父母照应,何素华一直把姐弟俩当作自己的儿女,在生活和学习上都给予极大的帮助。中心组14岁的刘志不幸患上了白血病,何素华在全村发起募捐活动,为小刘志募得医疗费8000多元,小刘志得到及时治疗,现已回到学校继续学习。

“何支书是个好人,更是个好干部。”这是朱笔村广大村民对何素华的评价。这句质朴的赞扬,让何素华铭记在心,激励着她与村民们站在一起,时刻向前。

新闻推荐

通讯员吴永根截至月底池州市已顺利完成今年个农

本报讯(通讯员吴永根)截至6月底,池州市已顺利完成今年228个农家书屋民生工程的新建任务,加上已投入使用的356个,共建成584个农家书屋,基本覆盖了全市所有行政村。 今年初,根据安徽省新闻出...

青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青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