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脚下的这个小村 为何多民俗
朝社树民俗场景(资料图片)
村民参加民俗活动
“抢灯伞”活动中的灯笼伞
位于九华山下的池州市梅街镇源溪村的缟溪曹自然村,虽然只有近千人,但却比较特别,曾保留着近十个民俗活动,包括“抢灯伞”、“朝社树”、“泼火鸡”等,这在全省甚至全国都不多见。
千年古村缟溪曹
缟溪曹村,是池州市梅街镇源溪村的一个自然村,地处九华山麓西脉、清溪河源头,人口近千人。村子三面环山,居中却一马平川,阡陌沃野,苍翠碧绿。
缟溪曹村因村子曹姓居多而得名。据《曹氏宗谱》记载,自北宋天圣年间他们的先祖曹清弃官避世隐居于此,曹氏宗族近千年的繁衍生息,已成为当地世家旺族之一,特别是清康熙年间出了两个兄弟名人—— 曹曰瑛、曹曰玮。曹曰瑛官至翰林编修,内廷待诏;曹曰玮是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武状元,官至陕西兴汉总兵授左都督衔。曹曰玮病故于陕西汉江抗洪一线,康熙感其鞠躬尽力,亲撰祭文。曹氏二人一文一武位居一品,曾名噪京城。
其实,缟溪曹的“绝”,不仅在于它有如画的山水、悠久的人文,更在于它有如歌的民俗。据当地的民俗专家介绍,这里有“泼火鸡”、“抢灯伞”、“朝社树”等多个民俗,这在池州是独一无二的,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十分罕见的,而且有些民俗活动还会举行。因此时时能引来十里八乡的村民和国内外专家学者。
绵延百代颂昌吉的民俗活动
我们知道,池州是古老的傩戏发源地之一。因此,这些民俗活动大多都与傩戏有关。据村里人介绍,农历正月十三,缟溪曹都要举行“送、抢灯伞”活动,一时间,村里村外人潮涌动,欢天喜地热闹非凡。这原是一种乡民希冀“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的祈子古俗。此俗起于何时已无具体记载。村民们相信,只要能抢得伞上的灯笼,将它挂在未育夫妇的房内,点燃未烬的烛头,便会得子。
所谓 “灯伞”,是以竹片二根,扎成两个直径约三尺的圆圈,再以竹片呈十字形扎于篾圈内侧为骨,两圈相间二或三尺,中穿一六尺半竹竿固定,再以红纸沿竹片缠裱,或在伞沿装饰各色剪纸。伞沿拴着红线,上面挂上红白色竹丝编就的小巧玲珑、做工精致的灯笼,以前一般为12只,近年多为24只。
“抢灯伞”的仪式一般开始于上午九点左右,在上年抢得伞灯的人家锣鼓和唢呐声中开始向傩神献灯伞。伞迎进祠堂后,人们向傩神叩谢,并相互寒暄、祝福。最让人期待的,也是抢灯伞活动达到高潮的时候,是下午三点左右的朝社树的途中十几把灯伞被人高举着随朝社的队伍走出村庄,快到村头的社树时,突然一阵骚乱,很多男女青年甚至还有中老年人一哄而上,将灯伞抢得精光,执伞人不仅不避让,反而高兴地放低伞架,任其哄抢,不一会儿就只剩下扯散了的伞架。抢到的和没抢到的都嬉笑着,蹦跳着,场面异常欢快、热烈而富有情趣。
如果说“抢灯伞”只是个“热身”的话,那么“朝社树”的民俗就算是高潮了。
下午三时左右开始“朝社树”,村中男丁及儿童全部到位,彩旗、灯伞、锣鼓等在祠堂门口列队集中,各执事人及装扮的男丁二十四人在祠堂内将二十四尊面具戴在脸上,并全部着戏服,行揖礼后,朝社的队伍浩浩荡荡在世代相传的路线巡游,谓之“踩村”。在巡游的队伍中,土地、皇帝、关公、包公等“神”在村人的簇拥下走出村庄,走进田野,巡游至“社树”前。
在树下行礼拜之仪后,戴“天帝”面具和戴“土地”面具者开始对舞。傩文化专家王兆乾认为,这是一种摹拟天地相交的古老巫舞,表达了繁衍生存的动机和愿望。皇帝是玉皇大帝,每当玉帝出场爆竹放得格外热烈。舞时伴以高声喊断:“古老钱来古老钱,里面方来外面圆。高山不见前山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伞儿圆圆,人喜神欢,家门清吉,人口平安”……对舞之后,“玉帝”独舞,单手执伞迅速变换步态和方位舞动,越舞越快,锣鼓随之急速敲响,此时“朝社树”仪式达到高潮……三段舞毕,铳炮齐鸣,后众人依原队形原路线回村。
据档案记载,缟溪曹以前还有个代表性的民俗——泼火鸡,只不过,这个活动已有70多年没搞过了。在1949年之前,缟溪曹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二都要举行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目的的“青苗会”,仪式共举行三天,最后一天是“泼火鸡”的活动。仪式的最后,执“鸡”人向祠堂外飞奔而去,泼水人、敲锣打鼓者急忙紧随其后,大家快步来到全村各家各户门前。每家每户都早已备有清水盆桶,见火鸡经自家门口,连忙舀水向火鸡泼去,驮“鸡”人就边跑边躲,但总不免连人带“鸡”被泼湿。而跟随“鸡”后的拎桶人也向泼水的人家回敬。于是在一场泼水混战中,人人都满身淋漓……
关于“泼火鸡”的历史渊源,明嘉靖的《池州府志》有记载:六月祀田神,农人延僧道诵经于家,祀腊神以禳苗害,祈有年标储于田,俗云“安苗”。“泼火鸡”的规矩是不走往返路,以最快的速度跑完全村各户。最后,将被淋得透湿的火鸡送至河湾,任其随波逐流而去。人们并不怨责自已被泼湿,反而心中充溢着“久旱逢甘雨”的惊喜。
小村为何多民俗?
虽然缟溪曹只是近千人的自然村,但这里却保存有不少民俗。除了前面说到的,还有在新谷登场后的农历七、八月间举行“唱目连”等多种。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村庄能保存如此多的民俗呢?
据民俗专家分析,这包括几个方面因素。首先,缟溪曹地处偏僻深山,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还是交通闭塞,信息阻隔,受外界干扰少,特别是受一些运动的冲击和影响相对较小,致使一些民俗得以保留。
其次,村中人大多姓曹,开展这些民俗活动是为了敬祀共同的祖先,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影响和控制着村民的观念和言行。据村中保存的一部乾隆二十九年《曹氏宗谱》记载,曹氏迁居缟溪约在公元1261年,至乾隆年间的七百余年才到了23代,约合31年为一代。从中看出在山区繁衍是较缓慢的。由此可推断“送、抢灯伞”等古民俗得以传承与曹氏宗族重视子嗣的风俗不无关系。
另外,村民终年辛劳,除了山歌小调,基本没有其他文化活动和集体娱乐享受,特别是在农闲、丰收后的春节,备感寂寞,于是,这种全村人人能直接或间接参与,既能祈福免灾又热闹喜庆的传统民俗活动,便受到广大村民的一致喜爱,并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
缟溪曹村这些古老、迷人的民俗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生命、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也是一曲颂扬先民勤劳生活、顽强生命的赞歌,更是一幅生动、鲜活的和睦家庭、和谐农村画卷。如今,这些民俗的酬神、宗教因素已渐渐淡化,喜庆、交流、健身、娱乐功能日显突出,因此受到村民和专家学者的青睐。
不过,由于种种因素,这些民俗活动已日渐式微,例如,“泼火鸡”“唱目连”等民俗已经好多年没举行,只是停留在了一些老人的记忆中;有些活动虽然还举行,但参与者的热情已大不如从前……因此,有学者呼吁,要尽快采取措施抢救和保护这些延续了数百年的民俗活动。□李明宇筱铖
新闻推荐
池州市义务教育阶段 课后服务收费标准出炉 每生每学期不超过600元
池州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收费标准出炉每生每学期不超过600元本报消息记者纪良发报道12月6日,记者从池州市教体局了解到...
池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池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