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业发展添动能——看贵池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通讯员 赵冬至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道新命题,也是新实践。一段时期以来,贵池区持续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农业转型升级步伐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
调整种植结构 打造区域特色
之前,该区曾因农业种植结构品质老化、品种单一,致使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为改变现状,该区打破传统农耕格局,加快构建粮经协调发展的种植结构,推广粮经高效集约耕作模式,在稳定水稻生产,大力发展品牌粮食的同时,积极推进蔬菜基地建设,开展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改造低产茶园,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蓄势挺进。
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要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科学方式。2015年,该区就出台政策,每年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真金白银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截至目前,全区基本形成水稻、水产、茶叶、畜禽、休闲农业五大主导产业,累计培育有机茶、蔬菜、焦枣、食用菌、水产等主导产业专业村76个,其中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省级示范村6个。数据显示,到去年底,全区在农林渔牧业生产能力提升的同时,农产品的品质实现了稳步提升。水稻达到部级三级以上优质米品种种植面积58.7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91%,品牌粮食订单面积22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4.1%;“双低”油菜品种达到100%;名优茶总产541吨,产值5400万元;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15.8万亩,占全区养殖面积的79%。
转变生产方式 推行规模经营
实践证明,零打碎敲、分户经营的传统小农经济思维生产方式,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双重考验。该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扶持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方式并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互惠共赢,抱团发展。
近几年,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遍地开花。到去年底,全区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80名,发展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4家、省级9家、市级42家;家庭农场332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4家、市级15家。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迅速,共创建省级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农产品“三品”认证数量达127个,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
补齐农业短板 夯实发展基础
贵池区地势南高北低,分山区、丘陵、圩区,呈阶梯形分布,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因此,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的“短板”,是该区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按照“农业基础和产业配套”的思路,该区加速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该区持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121698户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去年,全区完成2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水利基础建设投资2.95亿元,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394.179公里,加强粮食储备基础设施建设,总建设规模7.5万吨的贵池国家粮食储备库一期工程投入使用。
同时,深入开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推进畜禽粪污和病死畜禽集中处理,推行“绿色”农业生产方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余冰瑶文/图)6月27日,市民潘先生致电本报热线反映:城区百牙新村小区内新修的道路上污水横流,影响小区的环境卫生,希望有关部门早日解决。记者随后来到该小区,发现沿街门面几乎都是饭店或烧烤...
池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池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