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水墨古韵梦江南
□ 人民日报记者 孙振
淡墨浅韵,旖旎水乡,那小桥流水、烟雨朦胧的江南风光,从古至今,总能靠着它轻盈灵秀的气质,激荡起文人墨客的情怀。其中,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谁说不是勾勒了这温润如水的意境。
杜牧曾在池州做过两年多的刺史,其间他踏遍了这里的名山大川,留下了几十首诗歌,《清明》便是其中之一。如今,烟雨蒙蒙中,沿着杜牧所指的方向,早已不见当年的杏花酒肆,但在池州市秀山门外的村落,同样秀美:
穿境而过的秋浦河形成了秋浦河原生态湿地休闲观光带,展现出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画意境;白浦圩、西湘湖、谷潭湖、天生湖串联形成的十里杏花溪田园游憩带,让人有看不完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还有那村落间的小桥流水,田埂旁的犁田打耙,以及水榭亭台边的谈笑风生,似乎再现了当年的繁华景象。
往古村走去,到处是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道不完的皖韵唐风。村口的一湾清泉,潺潺流淌,村子里飘落的杏花随着清泉一直流到不远处的平天湖里,展现出“杏花流泉”的烂漫春光。杏花村的大门“红墙照壁”,红墙后面的杏花树,已经百年沧桑了,守望着这里千古传承的“诗酒花”。
村内漫步,幽幽的青石板路延伸出文脉悠悠。来到九杏坛,相传清代杏花村人郎遂编撰的《杏花村志》是《四库全书》里收录的唯一村志,后人为纪念这一成就,在村口种下9棵杏树,并开坛讲学,教化村民。如今登上该坛, (下转A3版)
(上接A1版)仍可寻味古时的吟咏唱和、曲水流觞,感受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的晴耕雨读。
移步易景,来到一片断垣残壁构成的村门,村门残破,却厚重沧桑。相传这里就是“问酒驿”,是古时官府官员休息、换马的驿站,杜牧当年春行至此,在这里路遇牧童而问酒家。
沿着小道走向杏花村深处,正在复建的明清古村落映入眼帘,村落中的老宅老房,有的是杏花村原有的,有的是从皖南其他地方迁移的。整个村落,粉墙黛瓦,小桥人家,如同诗歌里所描写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边观景,一边谈笑,诗酒曲水中,相信不止杜牧,每个人都会沉醉于这片江南水乡的如诗如画。
再往前行,来到一片开阔的“焕园”,相传清代学者郎遂曾居住于此,并在这里十一载光阴,编写了《杏花村志》,成为我国唯一一本以村建志进入《四库全书》的史书。还有景色雅致的“窥园”,为董仲舒的后人明代文人董子修所建。相传董仲舒专心为学,“三年不窥园”,即三年都没有到旁边的园子里看一下,而董子修偏要“窥园”,不仅建了园子,每日还要到园子里咏诗作赋。两种求学态度,两种生活情趣,似都有可供学习之处。
游累了,还有专门供人休息的“憩园”。《杏花村志》记载,这里曾是“乡先达陈以运课子读书处”,现在已是游人饮茶、游玩、谈笑聚会的场所。或于小亭里纳凉,观花赏鱼;或于茶座旁歇脚,读书品茗;或于园子里踱步思考,茶香伴着花香,让人怡然自得。还有那满园春色遮不住的百杏园,如今,已是杏花盛开的时节,满园粉红的花朵竞相绽放,娇艳多姿、芳香四溢,引得许多游人驻足欣赏。
走了小半天,却被告知,村里的景致还远不止于此。据介绍,夏天,杏花村水路游览的起点“白浦荷风”,莲藕遍发,晶莹剔透,绿波连天;秋天,十里杏花大道上的枫林枫叶似火,绚丽夺目,景色如画;冬天,秋浦河对岸的梅林格外夺目,大雪天气,清雅芬芳的梅花覆盖一层皑皑白雪,便又有了“梅州晓雪”的天然景致。
走,到杏花村来,或泛舟湖上,或漫步田园,或品味诗酒花香,这里看得见山、亲得着水、品得到诗意,总会让每个来此的游客徜徉其间,流连忘返。
(刊载于2017年4月1日《人民日报》5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陆寒芳)国务院日前发布了第九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共19处景区成功入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池州市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榜上有名。风景名胜资源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
池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池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