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江志近年来池州市紧紧抓住三区一带发展战略机遇立
□ 记者 江志
近年来,池州市紧紧抓住“三区一带”发展战略机遇,立足生态优势,坚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多样、旅游资源丰富、农耕文化悠远等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休闲、绿色“三大农业”,协调处理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努力探索长江中下游皖南山区绿色增长、持续发展的新路子。2015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75亿元,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11元,增长8.3%。
“争当排头兵,我们牢固树立生态优势就是生态资本的发展理念,引导和鼓励农民瞄准市场调整种养结构,按照‘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的空间开发思路,将占市域面积85%的南部山区腹地划定为‘三大农业\’发展区域,大力发展以茶叶、水产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以美丽乡村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以菜、果、畜、禽为代表的绿色农业,高标准建设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四大休闲旅游基地,打造环境优美、产业丰盈的绿色农业走廊。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提供保障。”市农委主任刘会秋说。
目前全市已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0家,产业化联合体13个;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304家,家庭农场1025个。其中国家示范社13家,省示范社25家,省示范家庭农场9个。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立足池州山、水、佛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养生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搜集和整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目前全市拥有1个国家级、2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国家级、5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获评星级农家乐1000余家、休闲农庄56个。年接待游客3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20亿元,激活了一片区域、兴起了一批产业、带富了一批百姓。
以科技为支撑,全力做好以九华佛茶为重点的“茶文章”、以秋浦花鳜为重点的“水文章”。池州市借助上海水产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力量,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成功解决秋浦花鳜人工繁育难题,带动全市黄颡鱼、加洲鲈、螃蟹等名优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达30万亩,建成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2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9家。以每年新建和改造1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的速度推进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已达7.2万亩。大力推行茶叶清洁生产,先后制定15项行业标准,建成茶叶出口商检备案基地10万亩,1家茶企进入首批农业部茶叶质量可追溯试点。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强力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培育壮大池州绿色品牌群体,全市已有蔬菜、食用菌等266个农产品先后获得“三品一标”认证。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依靠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把现代科技成果和新商业模式等引入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下转A3版)以市场化创新营销模式,引导企业利用电商、物流等现代商业模式,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开拓国内、国外市场。天方集团拿出2000亩生态富硒茶山,开启“认领一亩富硒茶山,喝上自家富硒好茶”会员制销售模式,设立慢生活庄园,在全国26个城市举行了62场路演。西黄山茶叶实业有限公司引进物联网技术,建立茶叶物联网基地,面积辐射周边2个乡镇6个村达5500亩。利用池州杏花村的历史资源,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农事展演活动,展示农耕文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试点先行和面上推广结合,不断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绿色农业质量和效益。大力实施“三推”、“三节”技术, 2015年全市建成示范片、场31个,全市粮食产量70.5万吨,增长3.7%,增幅位居全省第七位。以健康养殖示范基地为载体,大力发展池塘标准化健康养殖,扩展稻田养鱼、养虾、养蟹、养鳖等种养共生养殖模式,推进增殖友好型渔业发展。以蔬菜标准园创建为龙头,开展特色农业绿色增长模式攻关。全市已创建5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12个省级蔬菜标准园。结合山区生态优势,开展特色标准果园和无性系茶园、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建设,全市2个县入选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试点县。
刘会秋说,当前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池州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和旅游资源,具有发展现代绿色农业的优势,下一步池州市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好山好水好空气、佛茶鳜鱼富硒地,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加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不断推动传统农业地区转型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新闻推荐
开发区警方破获特大系列跨省入室盗窃案
池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池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