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同年俗同样情

合肥晚报 2016-02-03 14:49 大字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说起春节的历史,可谓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而中国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因此年俗的表现形式也大不一样。而安徽横跨长江、淮河,南北地域分界明显,年俗当然也是不一而足了。

例如,徽州人过年,年夜饭是最讲究、最奢侈的,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倾其所有拿出来。开席前,在堂前要挂上祖宗画,设烛台香案,置贡品,放鞭炮,一方面行“接祖”之礼,另一方面为庆祝亲人团圆创造喜庆气氛。年夜饭的菜一般不会少于十个,且必须是双数,而不管家境如何,鱼是少不得的。吃过年夜饭,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成群结队地开展自己喜欢的游戏,不管玩到什么时候也不会挨骂的。午夜饭后,主妇们一时还轻松不下来,因为大年初一是不干家务活的,尤其不能扫地,以免将“财喜”扫掉,所以三十晚上还要将家里收拾干净。而在歙县的许多乡村,“嬉鱼灯”是春节期间一定要举办的一项大活动;相传正月初九是唐朝平叛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的日子,地处皖南的岩寺镇,每年都要在这一天举办庙会,以示纪念,这样的庙会被俗称为“上九会”。

在池州的不少农村地区,春节期间都有演傩戏的习俗。傩戏的表演通常在各乡村的祠堂里举行,在表演之前还要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人们通过这种自娱自乐的方式,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而皖北过年,吃是主要内容之一。“小年”要吃当地特色的“麻片”、“麻糖”,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则一定要吃自家包的肉馅饺子,有时还会放入硬币或红枣等信物,幸运吃到的人来年必有福气财气。许多年来,皖北人还一直保留着“正月里唱大戏”的习俗。过年期间,在淮北的城镇乡村、田间地头,到处都能看到在平地上搭建起来的露天戏台。“看大戏”俨然成了淮北平原上一道独特的过年风景。

凤阳人过年时,有张贴“凤画”的习俗。“凤画”是流传于当地民间的一种乡土味极浓的民间艺术。凤阳人过年贴上几张“凤画”,为的是祈祷在新年里能够平安、富裕和吉祥。

而位于皖中的六安,年前的女人们是最忙的,她们要埋头在厨房里制作菜肴,烧好足够三天里吃的年饭。因为按照当地年俗,过年后三天是不能下生米的;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则要反复地叮嘱儿孙们,过年期间,做事、说话都要小心为妙,不然,一年里都会不吉利的。

此外,位于皖东南的宁国市云梯畲族自治乡春节过法也别有特色。从农历十月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糯米酿制“过年酒”,用糯米、灰碱水做年糕(糍粑)。吃糍粑是畲族人过春节的特色之一。除夕后半夜,一家男女老少围在篝火旁,聚吃年饭。灶里燃烧的柴木,要用灰烬掩埋着,作为大年初一的火种,这个火种一定不能在第二天煮早饭前熄灭,不然会认为是不祥之兆。初一凌晨鸡鸣第一声时,年轻人就打开大门,放鞭炮和“双响”,有的跑到大门外,拿着竹板,绕着房前房后“呱呱”地敲打,以示驱瘟神,除病灾;主妇们闻到爆竹声,争先恐后地赶到井边打“新水”,回家煮线面做早点,预祝全家平安长寿……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大年夜的隆重,就在于它处在新旧的时间界点上,人们以喜悦、期盼的心情迎接新的太阳。贺年、团年、拜年等年节仪式活动汇聚着人们的亲情、友情、恋情。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因此,本期《发现》周刊,我们特约了安徽各地的一些民俗专家, 让他们来说一说年俗之大不同。

新闻推荐

淮南原市委书记方西屏一审获刑十二年半

7月22日,安徽省马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安徽省淮南市委原书记方西屏受贿、滥用职权一案公开宣判。方西屏因犯受贿罪、滥用职权罪,被一审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并处...

池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池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不同年俗同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