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打造海绵城市,我们该做哪些事?

宣城日报 2015-11-17 11:42 大字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涝、排水系统瘫痪已经普遍成为“城市病”之一,城市水循环生态系统亟待改善,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作为安徽省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宣城市计划如何建设海绵城市?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

让城市变得会“呼吸”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楼、水泥街道的建成,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硬”,不会呼吸了,逢雨即涝逐渐演变为很多城市的痼疾,究其原因就在于城市雨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因此,海绵城市的概念日益明确。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市住建委城建科副科长赵辉向记者介绍。建设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要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像一块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就吸水,干旱时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以有效地防止出现城市水失衡。

赵辉进一步解释说,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赵辉告诉记者,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海绵城市所强调的是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赵辉介绍说,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其实,现在的宛陵湖就可以说是很符合‘海绵体\’的功能,当突发性大雨来临,城市排水不畅时,雨水可以向宛陵湖里排泄,等待雨水过后,它也可以逐步自行修复,让多余的水渗入自然中循环。”赵辉解释道。

申报正在进行时

2015年1月20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正式启动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申报工作。经过激烈角逐,安徽省池州市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省内其他9个城市,包括宣城市在内成为首批“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省政府给予宣城市海绵城市前期工作经费补助1000万元。

根据安徽省《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17年,试点城市要取得成效,城市内涝点基本得到解决,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控制率达到70%。到2020年,所有城市及60%以上的县城区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

成为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后,宣城市随即全面启动申请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目前市住建委正委托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海绵城市总体规划》以及《15M2-20M2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已编、在编总规、控规、城市设计之中,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及标准。截至当前,宣城市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工作在全省领先,省规划院和深圳城市规划院等合作单位已到宣城进行资料搜集等前期工作,就下一步工作明确具体时间表,全力冲刺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

新闻推荐

政府“开路”舍得投入

今年将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8亿元

池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池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