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为营造浓厚发展氛围推动经济加快转型促进全市经
开栏语:为营造浓厚发展氛围,推动经济加快转型,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省委宣传部关于做好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宣传报道的意见,从8月下旬开始,本报组织骨干记者深入园区和企业进行采访。即日起,本报将在头版开辟《进园区 看项目 话发展——打造最优投资环境》专栏,大力宣传“工业强市”战略的地位和作用,持续报道推动经济转型的部署、举措和成效,进一步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的投资环境,凝心聚力,鼓舞士气,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 记者 钟斌
交通先行:畅通工业发展“大动脉”
工业发展,交通先行,只有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才能物畅其流。池州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实现工业化,改善交通条件,突破交通瓶颈是关键。
近年来,池州按照“快速融入性”和“便捷通畅性”要求,大手笔增加投入,全方位改善全市交通状况,不断书写池州交通建设“传奇”。
2006年底,沿江高速池州段通车,实现池州市高速公路“零”的突破。随着合铜黄高速、安景高速先后建成通车,池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15公里,位居全省第六,池州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与武汉都市圈连接的“桥梁”。
2008年7月1日,铜陵至九江铁路开通运营,改变了池州融入长三角的时空距离。2008年12月,宁宜城际铁路开工建设,2014年建成通车后,池州将与长三角地区交通动脉正式“对接”,池州到南京仅需1个半小时。
2009年12月,池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池州边防检查站正式挂牌。作为国家一类口岸,池州港口岸开放后,外国籍船舶直航池州港,池州及周边进出口货物可从池州港通过海运、江海联运直达世界各大港口。
2013年7月29日,池州九华山机场建成通航,架起了一条池州通向世界的“天路”。经过短短几年的建设,池州“公、铁、水、空”四位一体的立体化综合性区域交通枢纽已逐步形成,曾经的区位劣势正变成区位优势。
随着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中原经济圈、武汉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交汇带上的池州左右逢源,工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多年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幅一直位居全省前列。
筑巢引凤:打造产业转移“新洼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一直是池州工业强市的重要着力点。
作为后发地区,池州园区建设基础薄弱,“十五”末,仅有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工业园区。为了给后人少留遗憾,近年来,池州市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思路,对全市范围内适合工业项目落地的区域进行整合,摒弃各自为阵、谋划握指成拳,利用沿江160多公里岸线,大刀阔斧地调整园区规划,走出一条富有池州特色的发展之路。
在强化规划引领的同时,池州市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实现了园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2012年,全市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85亿元,新增园区路网96公里、标准化厂房91万平方米。
大投入带来大发展。截至目前,池州市经国家和省审批设立的各类开发区达到8个,分别是省市共建的江南产业集中区、池州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东至经济开发区和青阳经济开发区、池州大渡口经济开发区及前江工业园区。2012年,全市开发园区实现工业产值387.1亿元、实现税收20.96亿元,分别占全市81.8%和38%。
随着园区的发展壮大,池州市立足园区特色,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全面提升招商水平,促进招商引资从“招企业”向“招产业”转变。摊开全市“产业发展地图”,各个园区产业培育重点清晰可见。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打造千亿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池州高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争取进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列;东至经济开发区建设省级医药化工高新技术基地,青阳经济开发区打造省级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工业兴,经济兴;工业强,城市强。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池州曾历经“两撤三建”,多次失去国家重大项目布点的机遇,工业经济这根软肋曾经一直是池州发展的硬伤。
池州要想避免边缘化,实现跨越发展,重点在大项目,出路在工业化。近三年来,池州市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坚定不移地以改善交通为前提,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优化环境为抓手,以转型升级为方向,持之以恒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池州工业实现了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跨越,工业发展正迎来历史最好时期。
据统计,今年1-7月份,池州市432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1.52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继续居全省第一位;全市5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1.2亿元,同比增长40.9%,增速跃居全省第1位。
优化环境:凸显园区发展“软实力”
“审批事项少了,投资环境更优了,办事效率更高了……”许多在池州投资兴业的客商,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
环境就是吸引力、竞争力、生产力,谁能抢先创优发展环境,谁就能掌握发展主动权。近年来,池州市以“亲商、安商、扶商、富商”为宗旨,在强化园区建设的同时,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
为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今年1月25日,市政府取消市级行政审批项目27项,下放管理层级市级行政审批项目27项,转变管理方式市级行政审批项目162项,合并市级行政审批项目31项。
承接产业转移,优化公共服务,增强配套服务功能是园区“升级版”重要内容。搭建用工对接、银企对接、创新服务、物流服务“四大平台”成为园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着力点。
2012以来,池州园区在金融支撑方面,构建多层次的园区金融服务体系,围绕“因事找钱、按需融资”,各园区均搭建了政府性、非政府性两大融资平台。池州高新区成立兴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全年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2000万元。江南产业集中区成立江之南融资担保公司和四个融资工作队,获国开行50亿元的信贷额度支持。
在创新支撑方面,池州高新区、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搭建了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集聚三大平台,所有园区均建成覆盖所有企业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东至经济开发区建立环境监管在线监控系统,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安全环保水平不断提升。池州高新区建成科技孵化中心1.6万平方米,引进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8家、入孵企业10家。
在用工服务上,池州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累计帮助企业解决用工5100人次;青阳经济开发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制定规模企业三年人力资源规划,设立招工联络点40余个,岗前技能培育800余人,吸纳各类工种人员2100人。
(下转A3版)
(上接A1版)
转型提档: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
交通条件日趋完善,园区建设风生水起,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给池州工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项目累计投资467.6亿元,年均增长51%。贵航年产100万吨特钢技改项目、铜冠有色20万吨铅锌、海螺三期年产600万吨水泥熟料项目、广信农化30万吨离子膜烧碱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先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推动池州经济发展强力引擎。
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十二五”期间,池州市围绕打造池州经济发展“升级版“目标,确立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2011年以来,池州市把培育电子信息首位产业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并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池州高新区引进落户电子信息产业项目53个,总投资390亿元,建成投产磊鑫科技年产180万台平板电脑一期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安芯科技4英寸晶圆等15个项目,签约引进睿成微电子射频前端芯片等26个项目。
首位产业喷薄而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据介绍,艾可蓝柴油机尾气后处理系统项目SCR、DOC系列产品已研发成型,进入产业化生产阶段;四通光电LED光电显示及亮化产品、颐和新能源太阳能逆变器等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普洛康裕生物医药、年产3万吨高精度电子铜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快速推进……
在将首位产业和新兴产业摆上重要位置的同时,池州市坚持在改造中提升传统产业。2011年制定了百户工业企业技改提升三年倍增计划,选择125家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阔、经营效益好、行业代表性强的企业,实施90个技改项目,通过加快技术改造,提升工艺装备水平,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池州工业得以快速发展,无论规模企业数量、自主创新、产业集群发展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池州,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型工业化城市逐渐呈现在眼前,池州人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工业强市的康庄大道上奋力跨越,用智慧和力量书写池州崛起华丽篇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钟斌)10月29日,由省科技厅和市政府联合举办的“2013池州市(电子信息、机械和装备制造)科技创新产学研对接会”在池开幕。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刘晓平,市领导夏吉苗、...
池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池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