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赵冬至新引进项目个到位资金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
□ 通讯员 赵冬至
新引进项目15个,到位资金24.17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98亿元,增长23%; 12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家,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7.18亿元;完成税收2.16亿元,增长41%……从上半年成绩单上看出,池州高新区经济发展呈现质量好、“跑得快”的良好态势。这一连串数据背后,是贵池区坚持工业强区的战略硕果,是加速主导产业集聚的效应凸现,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站在高新区管委会的楼顶俯瞰园区,一排排厂房鳞次栉比,一条条大道纵横交错。“原来这里都是荒山坡地,没有厂房、高楼。2006年以来,区委、区政府举全区之力建设贵池工业园区,特别是2010年4月省政府批准在此设立省级池州高新区,这一带的面貌从此改变。”管委会负责人自豪地告诉笔者。几年来,这里累计完成投资40多亿元,拉开框架面积15平方公里,建成区12平方公里,建成道路42条80公里,架设高压线22公里,铺设供水主干管30公里、雨污水主干管90公里,平整土地近14000亩,建成标准化厂房85万平方米。此外,教育、卫生、政务中心等城市配套工程相继建成,功能配套日臻完善,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在强环境的同时,我们更把力量集中在培育主导产业上,着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高新区负责人说,2011年,按照国家、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高新区明确优先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主攻产业招商。同时,他们从未放松服务的脚步,坚持“墙内的事情企业办、墙外的事情我们办”,对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协助企业解决好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使企业轻装上阵。为破解企业发展瓶颈,今年他们不仅利用兴业融资担保公司平台为26户企业担保贷款1.2亿元,还牵线搭桥帮助已投产的30余家企业融资3亿元。此外,树立“招工就是招商”理念,举办多次专场招聘会, (下转A3版)帮助企业招工1684人,培训新录入员工1168人,缓解企业招工难。还与合肥工业大学、市职业技术学院和市职教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人才培养机制。 (下转A3版)
(上接A1版)帮助企业招工1684人,培训新录入员工1168人,缓解企业招工难。还与合肥工业大学、市职业技术学院和市职教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人才培养机制。
置身于池州高新区,就俨然置身于滚滚科技创新潮流之中。上半年,园区共申请专利150项,申报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申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4个,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项;组织相关企业凝练各类科技攻关项目27项,争取省市科技项目扶持资金1000余万元;同时,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晋升省级孵化器,为跨越发展积聚后劲。
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和举措,激活了园区健康发展基因。如今这里已吸引了119个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项目落户,其中建成投产56家,在建项目34个,工业企业从业人数5900余人,基本形成了以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加工、新能源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随着园区变大变强,这里许多企业更是快速成长:明砷铝业2009年落户时还是一个只有两个车间、数十名工人的普通铝材加工厂,如今它已成为拥有员工340人、年产值数亿元的本地铝材深加工行业领军企业。公司负责人告诉笔者:企业落户这里一直呈翻番速度发展,今年上半年已实现产值1.9亿元,达去年全年水平,今年总产值能突破4亿元。特别是二期项目生产线正在组装,9月份就能投产,届时,公司可实现年产铝材5万吨,年产值超10亿元。
过往与现在的对比,让我们能清晰地显现出高新区几年来的成长。从灌木丛生的荒山土坡到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从建设初期几个项目的“孤零”,到现在一批批客商纷至沓来;从发展起步时的“后生力量”,到现在重大产业项目、科技资源的汇集……池州高新区从零起步,书写了一路铿锵,一路超越的辉煌历史,迸发出创新驱动、跨越发展的勃勃生机。
新闻推荐
10月5日,九华山风景区旅游市场异常火爆,风景区假日办启动旅游高峰客流橙色预警机制,及时分流客源,确保风景区假日旅游市场安全有序。 特约通讯员 王安民 摄&...
池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池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