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徽匠”精神展现“徽匠”风采
年龄最大的参赛选手、今年65岁的王炳文在泥塑工比赛中。 程向阳/摄 砌筑工在比赛中。 程向阳/摄 钢筋工在比赛中。 程向阳/摄编者按 8月21日,黄山市第三届“徽匠”建筑技能大赛在市经济开发区举行,吸引全市近两百名建筑技能好手参加。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文明宣布开赛,副市长杜延安出席仪式。经过激烈角逐,大赛组委会评选出房建类程民志等10名“徽匠状元”,王文赵等10名“技术标兵”和程柏根等10名“技术能手”,并评选出古建类徐银有等6名“徽匠大师”称号。获得房建类“徽匠状元”的10名选手同时获得“市五一劳动奖章”。本报编发部分获奖选手的故事,展现当代“徽匠”风采,希望在全市营造“学技术、育品牌”的浓厚氛围。
江西人在黄山
“这马刻的,跟活的一样,啧啧,真好。”徐银有的参赛作品尚未完成,人群中赞叹声已起。
在第三届“徽匠”建筑技能大赛上,徐银有时而运刀如风,时而慢慢雕刻,拂去木屑,一幅栩栩如生的“凯旋”图呈现在人们面前。最终,第一次参赛的徐银有获得木雕工徽派建筑“徽匠”大师荣誉称号,他搓着手,呵呵笑着说,“真是没想到,我一个外地人在黄山也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
徐银有是江西景德镇人,2009年来到黄山,在安徽省古典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工作,近来一直在歙县参与修复徽州府衙。
徐银有打小就很有艺术天分,“上小学时就喜欢画画,画得还不错,这对我后来搞木雕很有帮助。”他十六岁就开始学习木雕,“那时我就知道‘徽州三雕\’——砖雕、石雕、木雕,我特别喜欢木雕。”后来就到处拜师学艺,再加上自己刻苦钻研,“觉得自己雕得也还可以。”掐指算来,他从事木雕行业已有近三十个年头了。
因为黄山是徽派建筑发源地,徐银有就追本溯源来到了这里。“既是检验一下自己多年来的技艺,又能向高手学习,取长补短。恰好这里在搞古民居保护,我的木雕专长也能派上用场。”他说,在这里工作、生活都好,“还有比赛机会,能和这些本地高手们一起切磋。”
“举办这样的活动很好,大家在一起比赛交流,能提高自己,把徽派建筑文化发扬光大。”布满老茧的手拿着红彤彤的证书,徐银有笑了,“在黄山获得了这么高的荣誉称号,我一定尽心工作来回报。”
·孙争光·
上阵父女兵
“嗨,这里有个女雕工。”在第三届“徽匠”建筑技能大赛古建类工种木雕组,蒯红梅作为参赛的唯一一名女雕工倍受关注。记者与她聊了会才知道,旁边凝神静气做微雕的蒯正华是她的父亲。“这是上阵父女兵啊。”有观看者打趣。
“我修复的木雕叫五子登科。”在蒯红梅的刻刀下,指甲大小的木块上一个清晰的人像渐渐凸显出来。围观的人啧啧称赞。
蒯红梅只有二十多岁,但她的雕刻生涯已有近十个年头。“主要是受家庭影响,我自己也非常喜欢木雕,就跟着父亲学了。只是雕出的东西比他差远了。”她谦虚地说。
而她的父亲蒯正华是木雕行家,十几岁时就四处拜师学习木雕技艺,后来在广州发展,技艺精熟、为人热情,事业、名气都有很大起色。回到屯溪后,他成立了徽派木雕正华工作室,开门纳徒,已陆续培养出几十名雕工,散布在浙江、广州等地工作。“现在带着的七八名徒弟分别来自合肥、广东等地。”
“木雕是精细活,很耗时,不过效益还挺好。‘百村千幢\’工程实施以来,工作室又接了不少古建筑的修复工作。”蒯红梅说,他们主要是从事徽派建筑的木雕修复,偶尔订做一些工艺品。看到古建筑年老失修,很痛心,不过现在全市加强了对古民居的保护、开发等,古建筑中一些精美的木雕也能得以修复再现,很美丽。“这种技艺一旦流失就很难再恢复了。”
比赛结束,蒯正华获得了徽派建筑“徽匠”匠师称号。他说:“学无止境,我主要是来向同行学习交流的,将这门技艺做得更好。”
“主要是通过比赛引导人们转变观念,关注徽派建筑技艺。现在来学雕刻的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只有这样才能传承下去。”蒯红梅如是说。
·孙争光·
“才”绘徽文化
“很高兴!”在黄山市第三届“徽匠”建筑技能大赛现场,58岁的姚德生得知自己获得彩绘工徽派建筑“徽匠”大师荣誉称号时,眉头舒展,露出比赛时难以见到的笑容。
姚德生从艺彩绘、墙绘三十多年,有实力,上届大赛就获得彩绘工徽派建筑“徽匠”大师荣誉称号。“这次比赛我没有准备太多,都是现场发挥。”他胸有成竹,盛放颜料的居然是八宝粥易拉罐、半截矿泉水瓶,都是临时捡来的。他不急,一笔一画,行笔缓慢,不时退后几步,打量画作。有时姚德生走到相邻的墙绘比赛区,和选手交谈;当身边有观看者时,停下笔,与其唠上几句。两个多小时过去,一个“福”字,一棵苍松,几根兰花草在马头墙上栩栩如生,画面干净、淡雅,徽文化符号简洁突出,受到裁判组好评。
“为传承徽文化而作。”这是姚德生最后的落笔。二十出头时学画,每天画一张,姚德生拜师第二年就受师父夸赞,开始单独接活。看人家画再临摹,从简单到复杂,姚德生喜欢上彩绘,“感觉有徽文化在里面。”
姚德生的彩绘很多,走南闯北,在美国波士顿的荫馀堂都留下大作。荫馀堂从休宁县搬迁到美国,是徽文化漂洋过海的一个符号。“我在展厅中画了六幅彩绘,屹立不倒的青松,象征双喜临门的喜鹊,还有皖南风光,蕴含着故乡情。”姚德生笑容满面。美国有几家媒体很欣赏他的彩绘,特意为他做了报道。
“有两个徒弟画得不错,希望能把彩绘传承下去。”姚德生钟情于徽文化,尤其是徽派建筑中的文化符号。他有个心愿,趁着身体好,去三区四县走走,搜集建筑、器物上的古画,出本书,继续弘扬徽文化。
·闫冲冲·
无师自通的墙绘能手
偏瘦,皮肤黝黑,头发稍乱,鬓角些许白发,手掌上的墨还没洗净,指甲有泥,脚蹬布鞋,沾满灰。如果谢六庆打你身边走过,也许你只会认为他是一位地道的农民。
他是歙县王村镇人,祖辈生活在山中,朴实,确与农民群像无异,但有手艺,双手很巧,会做门楼、花窗、亭子等,善装潢古建筑。
墙绘不是谢六庆的专攻,但第一次参加“徽匠”建筑技能大赛,他就脱颖而出,赢得墙绘工徽派建筑“徽匠”大师荣誉称号。从学古建开始,触类旁通,墙绘现成为他的拿手活。
谢六庆的墙绘作品很简洁。苍劲古松旁,小屋若隐树丛中,水上鸟儿展翅,斜径伸向朦胧的远山,一幅皖南山水图,韵味十足,引来众人围观。“这样的画我经常画,一天可以画三四幅呢。”谢六庆说,他来参赛时就带了一支毛笔,现场酝酿,跟着感觉走,没花多大工夫。“墙绘作品水平比上届比赛提升了不少。”古建筑类裁判陈继腾说。
“18岁开始学,没人教,看别人画,自己琢磨。”谢六庆无师自通,源于初中就喜爱绘画,有功底,后来做古建筑,绘画成为家常便饭。
一开始他只是在自家建新房装潢时画一下,后来邻居还有隔壁村里认识的人建新房时都喊他过去帮忙。墙绘越画越多,渐渐他成为镇上好手,技艺也臻于娴熟,“墙绘很实用”。现在,他出外做工时也做墙绘,要收钱,画一个马头墙一般40元钱,这就是他的手艺。
谢六庆的古建手艺好,不断外出做工,很忙。“要去池州,还有可能去无为,得好几天。”谢六庆给记者讲他的做工安排,57岁的他依然在把徽文化的建筑符号烙在各个城市,而徽派古建的好手们就藏在像谢六庆这样普通的古建工中。
·闫冲冲·
新闻推荐
082吴雯今年37岁的吴雯是屯溪水心亭社区的一名计生综合信息员,身为军嫂的她在工作、生活中热哀社会公益事业,默默支持丈夫献身国防。吴雯丈夫的老家在池州市,公婆身体不好,常年患病,为了治...
池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池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