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国科学实验首登国际空间站项目负责人邓玉林教授是池州东至人

皖江晚报 2017-06-07 13:43 大字

邓玉林和家人在一起

北京时间2017年6月4日凌晨5时7分,由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团队研制的“空间环境下在PCR反应中DNA错配规律研究的科学载荷”于美国时间3日下午搭载“龙”货运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据悉,这将是中国空间科学实验项目首次登上国际空间站。该载荷将在空间辐射及微重力环境下,在轨开展抗体编码基因的突变规律研究。

中美空间科学合作取得了“零”的突破

该项目团队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是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人。6月5日,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据邓玉林介绍,按照既定计划,龙飞船已于美国时间6月6日与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本次搭载项目的顺利实施,将是中国空间科学项目首次登入国际空间站,标志着中美空间科学合作取得了“零”的突破。根据双方协议,美方将把北理工校旗带到国际空间站,未来宇航员将在空间站内展开,这是中国高校校旗首次出现在国际空间站内,意义深远。

本次升空的北理工空间生命科学载荷,是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和国防科工局民用航天专项支持下,由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团队自主创新研制,是继该团队所研制的载荷在2011年“神舟八号”搭载、2016年“长征七号”首飞搭载以及2017年“天舟一号”搭载之后的又一次实现“太空之旅”。此次北理工载荷将被带入到国际空间站美国实验舱,实验数据将传回给北理工研究人员进行后续的科学研究。

“小实验”破冰中美太空“大合作”

邓玉林告诉记者,作为航天大国,中国必须在国际上发出声音,能够由美方搭载,并进入国际空间站,除了中国的发展加快,国力日益强大,推动了进入国际合作的趋势,同时北理工在空间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得到国际充分认可外,也得益于北理工团队对相关法律的认真研究,并形成突破。2011年,美国国会曾出台“沃尔夫法案”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及与NASA有合同关系的美国航天企业与中国航天领域进行任何接触和合作,该法案为阻止中美太空合作的“壁垒”。北理工生命学院邓玉林教授团队带着北理工人特有的“敢为天下先”创新精神,大胆尝试通过商业合作模式,在2015年8月与美国NanoRacks公司签署协议,并通过各项审查,为国际空间站带去首个中国项目,受到各方广泛关注。通过合作,突破了封锁,共同建立世界科学研究的平台,从而证明中国的团队是最敬业、最有实力,也是最有经验的,受到了美方高度评价。

此次搭载是中美两国30年来在空间领域的首次合作,具有“破冰”之意义,通过商业合作模式实现中美空间站领域合作,也为中美太空合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开创了中美空间领域合作的新局面。

中国的自豪,家乡的骄傲

邓玉林1962年9月出生在一个农民家

庭,兄弟姊妹四人,排行老二。弟弟邓宝林告诉记者,邓玉林从小学习非常努力,成绩一直很优秀。尤其到高中以后,几乎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三四个小时,学习到天亮也是常事。有时实在太疲劳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喊醒后他不是去休息,而是吃点辣椒把自己辣清醒后继续学习。他初中和高一在洋湖镇普庆中学(现已改成洋湖初级中学)学习,高二在东至县第二中学学习。

邓玉林17岁不到就独自一个人离开家乡去北京,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过家。除了在国外的9年,他每年都要回家几次看望父母,陪老人吃饭、聊天。“哥哥一直叮嘱我,父母年岁已高,要好好地照顾他们,有什么情况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邓宝林说。

邓玉林在专注研究培养人才的同时,还一直惦记着家乡的发展。邓玉林的家乡情结很浓,他十分动情地告诉记者,他每年回池州几次,看望老母亲还有兄弟姐妹,每次都发现池州的发展变化很大,池州的生态环境十分好,山清水秀,景致很美,看到这一切邓玉林十分欣慰,他表示今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家乡发展做贡献。

本报记者纪良发

新闻推荐

听信偏方能补身体私下种植20余株罂粟被铲除

本报讯(通讯员吴策方芳)5月29日上午,东至县公安局昭潭派出所民警在工作中发现龙潭村一菜园里有零散的毒品原植物罂粟20余株,经调查,种植罂粟者系刘某某因常年体弱,听别人说罂粟壳炖鸡汤对身体好,所以在...

东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东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