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中小野果致富大产业

池州日报 2017-01-23 20:32 大字

□ 记者 陆寒芳

1月日,寒冬腊月,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忙着做准备时,东至县尧渡镇黄泥村南烛人工种植基地上,几名工人正忙着清理山地,为来年种植做准备。

记者发现,在一处虽已清理完的山地上,还留有不少灌木,“这些是特意留下的,这就是野生的南烛。这块地将作为南烛野生母本园,用于参观、科研。”基地的管理人员唐传林告诉记者。

南烛,别名乌饭树,是典型的食药同源植物。南烛富含原花青素和总黄酮等人体所需的十几种微量元素,果、叶、枝、根全株均可用,具备药用、食用、美容保健、旅游观赏、园林景观等价值。

“小时候,秋天上山砍柴,经常看到一种如黄豆大小的紫黑色野果,随手抓一把,丢进嘴里嚼嚼,清甜中带着一丝酸味。我们把这果子叫花米果(音),没想到这就是南烛果实,而且有这么多用处。”黄泥村村民徐宏声回忆说。

据介绍,一直以来,因人工繁育技术一直未突破,未形成规模化种植,南烛果(叶)产量有限,也导致其价值未充分开发推广。

黄泥村南烛人工种植示范基地项目是由安徽张法良南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其法人代表南京大学张法良教授研究南烛多年,终于在近年突破了南烛籽的人工繁育技术,并获得国家专利。经过几年的实验和验证,已具备大面积种植推广的基础。

经过一年的选址考察,该公司最终选择在黄泥村进行南烛人工种植示范基地开发建设。“因为黄泥村的气候、土壤都非常适合南烛生长,而且这里的山场立地条件、交通条件均适宜南烛产业发展。”唐传林说。

年3月,黄泥村南烛人工种植示范基地正式动工建设。基地坐落该村新田、路口两村民组,租赁山场亩。一期亩,其中育苗大棚建设占地亩,母本园亩,原生南烛抚育林地亩,采果示范园亩,采叶园占地亩。

“目前已完成整地亩,栽植亩。今年计划完成栽培面积亩。”唐传林介绍,预计5年后基地可产生经济效益,建成后,年产南烛果吨,南烛叶吨,年育苗能力万棵。“基地初具规模后,平均一年就需用工个。”基地负责派工工作的何小毛说。

南烛产业也将丰富当地林业资源,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据了解,东至县%以上的山地均适宜南烛生长。“基地全部建成后,南烛幼苗能大量供应,我们也将不拘于一地,在南烛适种地多点进行,以基地为辐射带动,在东至县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至2万亩规模,形成南烛产业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唐传林信心十足地说。

新闻推荐

耕读好学东至周馥家族的喷涌效应

周馥(1837-1921),字玉山,安徽建德县(今东至县)人,是追随李鸿章三十余年的晚清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和实际操盘人之一,建树之丰,无人能匹。20世纪上半叶,周家以天津、上海为基地,形成了庞大的官商型实...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