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陆寒芳天气晴转多云最高气温晴好天气正是收割

池州日报 2016-05-20 23:29 大字

□ 记者 陆寒芳

5月12日,天气晴转多云,最高气温30℃。

晴好天气正是收割油菜的好时候。今年的油菜收割时间较往年提前了一个星期左右。不少农民开始抓紧时间收割油菜。

这几天是东至县大渡口镇新桥村后塘组村民余信枝和老伴最忙的时候。12日这天,余信枝早早起床,洗衣做饭。等一切收拾好后,余信枝和老伴带着筛子、油纸布、茶水,戴上草帽,扛着连枷,就往自家的田地赶去。“天气预报说后天就要下雨了,所以得抓紧时间,把油菜籽收上来。”全家原先一共有5亩多的土地,除去因马路扩建被征用的,还剩下3亩多。

余信枝今年已经77岁,儿女们都在外打工,留下两个正在上初中的孙子跟着他们一起生活。“中午,孩子在学校食堂吃,我们老两口回家随便吃点填饱肚子,再回地里接着干。”

一张宽大的花油布,直接铺在地里,上面整齐地码放着油菜。余信枝和老伴你一下,我一下,来回拍打着地上的油菜。两位老人有时说说家常,但大多时候都是沉默,只剩下拍打油菜秆的啪啪声与连枷的吱嘎声,在田野中回响。

拍好一层,再重新铺上一层,继续重复拍打……“3亩多的油菜,花了两天割完。脱粒大概需要两天半的时间吧。”去年,余信枝雇了收割机脱粒。“人是轻松了,但是损失了不少,我看着心疼。一年就种这3亩多的油菜,去年总共就收上来四袋油菜籽,只换了60公斤的菜籽油。今年想想还是自己手动脱粒吧,虽然辛苦点。”

就在离余信枝不远的农田里,来自蚌埠的高林,正拿着一个GPS面积测量仪,绕着田块走圈。一等她测完,旁边等候的收割机便缓缓地开进地里,开始作业。长长的油菜秆被卷入收割机中,油菜籽进入机箱,而秸秆则被破碎,均匀地撒入田中。

今年才30岁的高林,从2010年开始,就和丈夫一起,与两个老乡组团,开着卡车,载着收割机,全国各地跑。“前几天才从湖北赶过来,来早了!这边油菜还没成熟。今天才开始接到生意。”

(下转A3版)

(上接A1版)

收割机正在村民余必勤家的田地上作业,已经72岁的他,今年种了五亩多的油菜。“年龄大了,干不动了,给油菜脱粒的活太辛苦,还是雇机器脱粒省事。”为了减少损耗率,村民们都是先将油菜割倒,再由收割机脱粒。

然而今年油菜的减产已成定局。由于雨水偏多,导致油菜菌核病严重。油菜籽亩产减产30%左右。剥开油菜秸秆,余必勤指着里面发黑的地方念叨着:“今年油菜不行啊。”

受油菜减产影响,收割机的作业价格也从一亩100元降至80元。而对于高林夫妇来说,竞争依然激烈。在206国道沿线,停了不少装着收割机的卡车,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收割机。15日以后,大渡口镇的油菜进入全面收割阶段。等这边油菜收割完,高林和丈夫将再次去湖北,那里小麦将要进入收割阶段。

下午五点,太阳依然灿烂。已经到了学校放学时间,怕孩子回家饿着肚子,余信枝顾不上地里的农活,赶紧回家给孩子做饭,留下老伴一个人继续收拾……

新闻推荐

通讯员汪秀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施建华轻

本报讯(通讯员汪秀祥)6月23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施建华轻车简从赴东至县葛公镇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他强调,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头等大事,以严而又严、实之又实的...

东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东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