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开栏语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根据新闻战线

池州日报 2016-03-23 23:32 大字

开栏语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根据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要求,本报即日起开辟“蹲点”栏目,通过记者深入基层“蹲点”采访,与一线群众同吃、同住、同行,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敬请关注。

□ 记者 陆寒芳

三月里来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随着天气转暖,农业生产也进入春季管理的关键时期。

3月20日,春分。东至县大渡口镇四合村向阳组村民吴君跃,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简单收拾后,吃过早饭,便开车前往几里外的农田里。田野里黄绿相间,油菜花开得正旺,冬小麦随风波动。吴君跃扛着铁锹行走在田间地头,时不时弯腰,拨看小麦叶子。

去年水稻收割推迟,导致冬小麦种植晚,这也让吴君跃田里的小麦看起来比别人家的小麦矮小,但吴君跃并不担心,“到了时间,小麦自然会长起来的。我家的小麦目前正处在拔节初期,现在最重要的是预防纹枯病、赤霉病等病害。”

今年47岁的吴君跃,从事规模化种植已16个年头。“1997年外出打工,给别人做装潢。2000年回来后就开始承包土地种田。”吴君跃说,因父亲年纪大需要人照顾,他就回了老家。“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想做自己的事,不喜欢受他人约束。”

回归田野的吴君跃,找到了人生的舞台。

种粮要增效,规模经营是基础。这些年,凭着勤劳与诚信,吴君跃已承包下规模可观的土地。“现在大联圩有155亩,麻石桥村473亩,今后还得扩大。”吴君跃很有把握地说,“这几天有位老人,因为年纪大了种不了,打电话给我想把地租给我,可是她那块地,夹在私人地块间,我也租不了。我就找这私人商量,他那块有多少地,可以从我其他的田里划出多少,这样一换,他既有地种,老人又能把地租出去。”

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推动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除了病虫害防治时,需要雇几个小工帮忙打农药,其他的事情基本上我们夫妻俩就能对付。”从翻地、施肥、播种到收割,吴君跃种粮已基本实现全机械化操作。吴君跃还专门有仓库,用来存放各类农用机械。

吴君跃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下转A3版)

(上接A1版)一亩小麦大概需要30公斤的复合肥、7.5公斤的钾肥、15公斤的尿素,大约在150块钱左右。“天气好的话,一季小麦只需打两次农药就够了。天气不好,一场雨就是一场药,要增至三到四次。一亩地喷一次农药的成本是15元。”

去年,吴君跃的小麦亩产250-300公斤,水稻最高亩产达700公斤。据全国长期病虫预报,今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呈大流行态势。小麦收成虽受天气影响较大,但是科学的田间管理,能一定程度降低老天爷“脸色”的威慑力。吴君跃也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我最担心卖粮的事,今年的小麦价格不知道怎样啊。”

行走田间地头,吴君跃的手机铃声不断响起,他这几天正联系购买小龙虾养殖材料的事情,“这几年小龙虾不是很火嘛,我打算在田里套养小龙虾。今年只是尝试,先养30亩。”吴君跃笑着说。

记者感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播下希望到收获喜悦,中间需要监管部门严把农资的安全关,需要技术服务部门的技术指导,更需要种粮大户脚踏实地、日复一日的细心管理。采访中,从种粮大户言语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喜悦,一种幸福。这种喜悦与幸福,来自于池州市一系列农业农村改革的实践。

农业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吴君跃是全市众多种粮大户的一个缩影。与传统农民相比,这些种粮大户有想法、有干劲、有梦想,他们是现代农业的“排头兵”,他们的成功也将让农民逐渐成为体面职业,成为希望田野上的收获者。

新闻推荐

东至讯通讯员徐玉松日前从东至县重点招商项目集中开工

东至讯(通讯员徐玉松)日前,从东至县重点招商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仪式上获悉,该县5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总投资达119亿元。其中2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54.7亿元,1...

东至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东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