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来自40万年前的你
[摘要]东至出土直立人头骨化石
或是安徽地区最古老人类
考古人员在华龙洞发掘出的人类头骨化石。
刘武指着当时发现头骨化石的位置介绍相关情况。
在华龙洞现场发现的剑齿象的化石。
东至县尧渡镇汪村的一处土坡前灌木丛生,你很难想象,数十万年前,这里曾是古人类的狩猎场。近日,有着安徽“周口店”之称的华龙洞古人类遗址结束第三次考古发掘,考古专家在这里出土了1件保存有眼眶和部分面部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以及6000余件古动物化石。40万年前,安徽地区最古老的人类可能就生活在这里。
其貌不扬的华龙洞
11月20日上午,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东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华龙洞遗址发掘成果发布会”上,众多知名考古学家共同揭开了“东至直立人”的神秘面纱,这是安徽省境内发现的第三处古人类化石地点。
华龙洞旧石器遗址位于东至县尧渡镇汪村庞汪组,距离东至县城约20多分钟车程。这个典型的皖南山村,约有几十户人家,村庄背后是一处小山,灌木丛生。
穿过一段碎石路,便能来到这个其貌不扬的山坡上。映入眼帘的不是想象中的山洞,而是满山的灌木和岩石。在几块巨大的岩石下面则是一块平坦的土坑,地面一边露出很多白色或灰色的“碎石”。
这个土坑约有二、三十平米,是此次发掘的核心区域。由于前段时间下雨,水不断流入土坑。发掘现场被用吊线分割为若干区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说,这里在远古时代是一个人类聚居的洞穴,后来因为地壳运动使原先的洞穴消失,洞内堆积的动物骨骼也被埋藏在泥土里。
至于华龙洞名称的来历,刘武说这是安徽省考古所韩立刚教授取的名字,寓意是“中华民族、龙的传人”。
遗址一度被埋没十几年
“以前种地经常能捡到这些灰色的东西,不知道是化石,捡到后就随手扔掉了。”汪村村民刘云霞说。
1988年,汪村村民庞金木在修建羊棚时意外挖掘出一堆奇特的“骨头”,并收集了十几年。直到2001年,他通过朋友告知了当地文物部门。2005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在东至县境内进行考古发掘时获此消息,随即开展试掘工作。
2006年,考古专家们在此发掘出包括大熊猫、东方剑齿象、水牛、鹿、貘等大量动物碎骨化石,以及有明显加工痕迹的骨器、石器。更重要的是,发掘出了两块疑似人类头盖骨碎片化石以及一颗人类前臼齿化石。根据华龙洞动物群组成及地层情况,专家初步确定华龙洞化石层的时代为更新世中期。
2014年10月份,考古人员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并采集了3000余件动物化石。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对2006年该遗址出土的古人类头盖骨碎片和一颗牙齿进行了检测和比对,鉴定结果显示:该古人类化石属直立人化石。这个鉴定结果结合洞顶钙板测年,专家认为该遗址距今约40万年,此结果将第一次考古专家认为的距今约10万年的华龙洞历史向前推进了30万年。
或是安徽地区最古老人类
今年10月3日,联合考古发掘队对华龙洞进行第三次发掘。10月11日,考古队员在华龙洞发掘出1件保存有眼眶和部分面部的头骨化石,这件头盖骨目前尚包裹在胶结中。已经暴露出来的部分包括几乎完整的眼眶和大部分额骨,尚未清理的胶结内部有可能还有头骨其余部分。
在随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考古队员在28平方米、最深处有3米的核心区域内,发掘出1件保存有眼眶上缘(眉脊部分)的头骨残片、3件下颌骨残段(附带4颗牙齿)、1件上颌骨残段(附带1颗牙齿)、3颗单个牙齿、若干头骨碎片。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说,华龙洞人类化石具有直立人的典型特征,根据动物群的组成,华龙洞古人类生存时代在更新世中期,与安徽和县直立人年代接近甚至更早。因此,华龙洞人类可能代表着安徽地区最古老的人类,并且将可能命名为“东至人”。
古人类和大熊猫毗邻而居
由于数万年前的一次地壳运动,原先的华龙洞已不复存在。考古人员通过出土的化石,试图为我们再现几十万年前真实的情景。
“通过出土的化石种类,可以初步想象到,数十万年前一组古人类居住在华龙洞附近,他们在这里狩猎、采集,用石头做成简单工具在树林里、河水里捕获动物,敲骨吸髓。”据刘武介绍,后来,突然的地壳运动导致地表发生变化,这组古人类也随之迁移或者进化了。大量的动物残骸、石制工具与稀少的人类遗骨却长埋地下。
刘武认为,数十万年前的华龙洞周围,应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在这里栖息着数量众多的野猪、东方剑齿象、棕熊、大熊猫、鹿、貘、水牛等动物,说明当时这里的气候环境十分适合动物生存。刘武说,正是因为丰富食物资源,才吸引了古人类在此居住。
安徽最全面的古人类遗址
通过三次发掘,考古专家们共出土30余种,约6000余件脊椎动物化石,还发现了大量古人类加工使用过的石器。尤为重要的是发现了较完整的头骨化石,这是继周口店、蓝田、和县、郧县、南京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又一处包含有头骨化石的直立人(猿人)化石地点,也是在安徽省发现的第三处古人类化石地点(前两处分别为和县直立人、巢县早期智人)。标志着安徽省是我国直立人分布和演化的重要区域。
“除了发掘的古化石,在华龙洞还发现了大量反映古人类生存活动的证据,例如大量动物骨骼表面有切割、砍砸、破碎的痕迹,这些都提供了这一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方面的信息,进而揭示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适应能力。”刘武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古人类学家吴新智说,安徽此前已经有和县和巢湖两个古人类遗址,但都没有发现古文化遗物。华龙洞是本省首次发现的既有人类化石又有旧石器的遗址,“是最全面的古人类遗址”。
吴新智说,华龙洞发掘出的人类头骨化石、头骨颜面上部和额骨形态这些保存完整的关键部位,为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和不同地区古人类之间形态差异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中国古人类网状连续进化增添新的物证。
或建立古人类遗址博物馆
虽然第三次发掘即将结束,但是华龙洞的古人类遗址研究并未结束。记者了解到,对于华龙洞的发掘与化石材料采集,未来还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下一次发掘将在明年秋季进行。
考古专家还将对发掘出的化石进行年代测定,对古人类化石进行修复和制作模型。“头骨与牙齿形态及演化分类、石器研究、动物考古研究、古环境测试分析等多学科研究,都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刘武说。
在第三次发掘中,长时间的降水天气,也让专家们发现,在未来的考古工作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华龙洞附近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坍塌可能,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刘武说,这些都将影响到华龙洞遗址的保护。
东至县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说,今后会尽快设立并聘请业余遗址保护员,对华龙洞遗址进行保护,同时尽快制定华龙洞遗址保护规划,通过建立古人类遗址博物馆等方式,促进当地的文博工作。
晨报星级记者 周坤 文/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暴雨成灾,大家都盼着早日放晴,可惜这轮降雨还没有停的意思。气象部门表示,未来一周,安徽省强降水、强对流天气仍多发。安徽省气...
东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