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丁常青 致富不忘报桑梓

安徽日报 2013-12-16 23:33 大字

他白手起家,为家乡铺桥修路、资助失学儿童和帮助孤寡老人,自2007年以来总计向社会公益事业捐赠500余万元。

■ 本报记者 张岳

“小德旗在北京生活得挺好,在校园里认识了好几个好朋友,都是我资助的孤儿,他在那里不孤单。”12月14日,丁常青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半个月前,他专门赴亳州把小德旗接到北京读书,开始了新的生活。

亳州10岁“扫街少年”袁德旗帮奶奶郝朝英扫大街,一心希望患病的爷爷早点好起来。懂事的男孩深深感动了丁常青。“10岁孩子,这么懂事,又能吃苦,这种精神只要能坚持下去,他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我想通过我的努力改变他的现状。 ”丁常青说。

小德旗不是丁常青资助的第一个孩子。从2007年起,丁常青开始资助一些贫困儿童、孤寡老人、困难大学生和贫困家庭,已经向社会公益事业捐赠500余万元。

“在北京打拼这么多年,心里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安徽人,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老乡。 ”丁常青说。 20年前,刚满19岁的丁常青怀揣着100元钱,从东至县大渡口镇八都湖村出发,只身来到北京打拼。 20年来,他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北京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有多大的能力就有多大的责任,我要为家乡做点事。 ”丁常青坦言。

2008年,当得知家乡群众出行不便,需要出资修路时,他以个人名义出资27万元为乡亲们修了一条两公里的柏油路。

每年春节,无论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丁常青都会从北京回到东至县大渡口镇八都湖村过年。年初一,别人都忙着走亲戚拜新年,丁常青却出现在非亲非故的老人家中。“村里有7个90岁以上的老人,我给他们拜年,送红包,让老人过个快乐的新年。 ”他还给村里107个80岁以上的老人准备礼物。

今年5月,丁常青向池州市希望工程捐赠50万元,成立池州市常青青少年成长公益基金,爱心资助贫寒学子、贫困家庭、特困人士。

“只要是池州籍考入北京高校的困难大学生,我都要资助,助他们一臂之力,顺利完成学业。 ”每年高考过后,他通过池州市希望工程办公室,主动联系考入北京高校的困难大学生,让他们在北京感受到来自家乡的温暖。

一到合家团聚的节日,丁常青就召集“小老乡”们聚会。 “说着家乡话,吃着家乡菜,虽然回不了家,但是感觉就像和家人在一起。 ”受资助的大学生张莉说。近年来,丁常青资助家乡贫困大学生近200人。

“永远做个好人,把慈善公益事业坚持到底。 ”这是丁常青微信的“个性签名”。他说,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把爱心活动延续下去,带动更多的企业和爱心人士参与进来,帮助更多的困难家庭尽早走出困境。

【记者手记】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牢记家乡情。丁常青用乐善好施,表达绿叶对根的情意。

新闻推荐

省纪委监察厅通报3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本报讯(记者 朱胜利 通讯员 黄新美)为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促进中秋、国庆节日风清气正,省纪委监察厅通报了近日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3起典型问题及处理结果,具体如下:寿县县直机关事务管理...

东至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东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