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陈翻身市农技推广中心作物栽培站站长高级农艺
人物简介:陈翻身,市农技推广中心作物栽培站站长,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国务院授予“星火科技二传手”荣誉称号。主持完成省部级农业科技项目9项,并在国家及省级科技期刊发表论文7篇。
□记者 肖文
2012年9月,正值丰收时节,东至县大渡口镇的种粮大户周启中却愁容满面,他与某公司合作种植的1000亩水稻不能正常结实,经济损失达60多万元。由于一时未能查明原因,责任难以界定。市农委在接到报告后,派陈翻身等3位农技专家立即赶到大渡口镇,调查半天后得出结论:问题出在播种过晚以及氮肥施用不匀。经过陈翻身耐心的解释,并出具了鉴定报告,终于使双方心服口服,达成了补偿协议。
像这样为农民朋友答疑解惑每年陈翻身都会遇到几十起。对他来说,田间地头就是他的工作舞台,他经常骑摩托车下乡,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他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写在技术资料上,印发到千家万户,自行建立专家热线。每到春耕时节和生产关键季节,他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不断有农民向他咨询良种良法。农民在遇到技术难题时,随请随到,为农民排忧解难,他总是笑容满面。他有一句格言:“跟着农民走,围绕田埂转,为农民开展零距离的技术服务”。他对“三农”工作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尊敬和爱戴。
(下转A3版)
陈翻身先后主持过池州市“吨粮田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水稻、油菜杂交优势利用”、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水稻抛秧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等多项农业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显示出其很深的理论造诣、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很强的农技推广工作能力。“要做到这些,不静下心来,沉到农村一线去是不行的。”他说,自调入池州工作以来,他连续26年坚持年年在农村一线驻点,开展农业技术试验研究,粮、油、棉等作物新品种展示,良种良法配套技术高产示范,以及技术培训、科技咨询、田头指导等一系列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做到了吃住在点上,工作在田间,服务到农户。26年来,他先后在贵池区涓桥镇、梅龙镇、乌沙镇等20多个乡镇驻点(抓点),累计建立水稻、油菜、棉花、脱毒甘薯、荷兰豆等作物高产示范片4.8万亩,为池州市农作物良种良法大面积推广应用树立了高产样板,提供了丰富经验。同时,每年还引进粮、油、棉作物新品种,在点上进行对比展示,认真考察每个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和品质的优劣性,组织同行专家评选和农民观摩,筛选了一代又一代的适宜在本市推广种植的主导品种和接班品种,为加快全市农作物主导品种的更新推广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发挥主导品种的科技革命载体和第一生产要素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顾自己30多年的工作生涯,陈翻身感慨道: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党把我培养了这么多年,我做工作一定要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想起这么多年在农村一线辛劳的工作,现在我终于能说,自己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三农”事业。
(上接A1版)
陈翻身先后主持过池州市“吨粮田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水稻、油菜杂交优势利用”、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水稻抛秧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等多项农业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实施。“要做到这些,不静下心来,沉到农村一线去是不行的。”他说,自调入池州工作以来,他连续26年坚持年年在农村一线驻点,开展农业技术试验研究,粮、油、棉等作物新品种展示,良种良法配套技术高产示范,以及技术培训、科技咨询、田头指导等一系列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做到了吃住在点上,工作在田间,服务到农户。26年来,他先后在贵池区涓桥镇、梅龙镇、乌沙镇等20多个乡镇驻点(抓点),累计建立水稻、油菜、棉花、脱毒甘薯、荷兰豆等作物高产示范片4.8万亩,为池州市农作物良种良法大面积推广应用树立了高产样板,提供了丰富经验。同时,每年还引进粮、油、棉作物新品种,在点上进行对比展示,认真考察每个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和品质的优劣性,组织同行专家评选和农民观摩,筛选了一代又一代的适宜在本市推广种植的主导品种和接班品种,为加快全市农作物主导品种的更新推广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发挥主导品种的科技革命载体和第一生产要素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顾自己30多年的工作生涯,陈翻身感慨道: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党把我培养了这么多年,我做工作一定要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想起这么多年在农村一线辛劳的工作,现在我终于能说,自己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三农”事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邓柱)5月28日,市政协主席方志恒率检查组赴东至县,就贯彻落实全市政协工作会议精神情况进行检查。市政协副主席周海铭,市委督查室负责人等参加检查。 &...
东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东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