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通讯员顾万胜元甲山千年古村落地处东至县泥溪镇近年来

池州日报 2012-08-17 00:27 大字

□ 通讯员 顾万胜

元甲山,千年古村落,地处东至县泥溪镇。近年来,这个村相继被评为省生态示范村、省农业示范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村、省先进合作社服务社村等,一张张生态文化名片成为该村的招牌,古老的村庄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日前,笔者来到这里探访,但见绿树郁郁葱葱,村庄道路平坦,屋宇整齐洁净,河水清澈见底,所到之处美不胜收,宛如一幅生态文明新画卷。村支书王健康告诉笔者:“这都是建设生态文明带来的新面貌。”

村庄整治改善人居环境

村口的休闲公园一下吸引了笔者的目光,树阴下的石桌石凳干净整洁,老人们在这里打牌下棋。一位姓王的老人告诉笔者,“过去这里长满杂草,堆满垃圾,路过能闻到臭味,一到夏天,蚊子苍蝇嗡嗡飞。后来,村里清理杂草垃圾,建起了休闲公园,你看我们的休闲公园不比城里差。”

过去元甲山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垃圾往往是往门外一扔了事。针对村民们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等不文明现象,村“两委”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开展了以“讲文明、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活动,村里统一购买了垃圾桶,建了集中焚烧池,卫生实行专人管理,为村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该村通过申请上级拨款、发动各界人士和村民自发捐款等形式,对村庄道路进行改造绿化,并筹资修建了农田耕地路。通过多方整治,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一道道美丽的田园风光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生态经济走出“双赢”路

“抬头不见天,低头不见地,但闻鸟兽鸣,难见其踪迹。”这是曾流传于元甲山的一首民谣。上世纪中期由于历史的原因,2万余亩山林曾遭到严重破坏。林业“三定”时,该村坚定不移地实行山林统管,变“均山到户”为“集体统管”。近年来,该村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摸索出一条股份制经营好路子,有效解决了林改后林农单家独户发展难题,既增加了股民的收入,也壮大了集体经济。 

与此同时,村里通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烟叶、野葫芦、水产、食用菌示范区,引导村民发展生态经济,仅烟叶和野葫芦两项与传统农业相比可增收180多万元。

(下转A3版)

(上接A1版)村里还邀请农机部门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和新型生物农药技术。据专家测算,全村一年可节约化肥农药投入量30吨,减少农药投入,改善和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价格,可增收30万元。今年通过招商引资,总投资8000万元的池州市“神州生态园”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几经选点,最终落户该村。

文化活动“点亮”百姓生活

元甲山王氏旧祠堂有着440年历史,由于年久失修,祠堂已破败不堪。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村里筹资对祠堂进行翻修,把两层小楼改造成图书室和娱乐室,添置了报刊、书籍和乐器。2007年,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村里集资将老祠堂改造成1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村支书王健康告诉笔者,投资24万元建文化活动中心,在当时不少人认为很奢侈,事实证明,文化活动中心极大地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在活动中心,笔者看到不少孩子在这里打篮球、下棋、看书,这里俨然成为了暑期孩子们的天堂。活动中心管理员盛朗元说,这里不仅是暑期留守儿童的乐园,也是节假日村民聚会、举办文化活动的地方。农闲季节,有不少农民到这里看书学科技唱戏。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以后,农村文化书屋、留守儿童之家、农民健身广场应运而生。村里因势利导,组建社区腰鼓队、社区街舞表演队,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福主庙会”进行保护和发掘,一年一度的庙会引来附近成千上万的村民前来观看,又进一步丰富了农民文化活动。

新闻推荐

十八大报告摘要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

【十八大报告摘要】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本报讯(记者金立平)“我们村土地整治安置点建设项目开始招标了!”11月28...

东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