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之老先生
□ 佘建民
1918年出生于东流的杨静之老先生,早年曾就读于东流实验小学,安庆高中(现“九一六”中学),1939年以优异成绩由徽州师专考入浙江大学外语系,其间曾被保送到英式大学深造;1944年被国民政府征调到昆明、重庆等地任外文翻译,直到抗战胜利。30岁回乡参加革命工作,1953年任东流县教研室研究员,1955年调至张溪小学,直至1987年光荣退休。
先生原来的名字叫“家兴”,也许是儿时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给了他太多的伤害,抑或是旧中国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使他失去“家兴”的信心,从而毅然放弃了父辈的嘱托,追求国稳家静的安定生活,将名字义无反顾地改为“静之”。
这一改不仅逐步塑造了他喜静厌动的性格,而且彻底改变了先生的人生轨迹,这位资深高级知识分子,在穷乡僻壤一呆就是近40年;这期间,东中、三中、池州师专的领导纷纷慕名前来,诚恳邀请他出山,均被他一一谢绝,县局领导多次上门,安排他担任教导主任也被他婉言推辞。他决心扎根基层,潜心研究小学教育,为张溪的基础教育事业办点实事。他似乎对自己满腹学识讳莫如深,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他在张溪几十年,从不显山露水,处事谦逊,做人低调,一直默默无闻地在讲台上劳作,在学生中耕耘。语文数学都教,不愿当长戴帽,连班主任都没有当过,始终以“布衣教师”自居。
先生一向洁身自好、严于律己。他把人民教师的形象与修养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毕挺的中山装、锃亮的皮鞋,沉稳的举止,彰显着园丁的风采;慈祥的面容,严谨的作风,扎实的态度,蕴涵着教师的神圣。他长期住校,从不沾校便宜;同事相处,从不找人麻烦,与人交往,从不亏待别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是他一贯的处世风格。只要别人给他点滴帮助,他总是“涌泉相报”,加倍偿还。“淡名薄利,克己奉公,生则光明磊落;授业育人,鞠躬尽瘁,死亦骨气芬芳”是他人生的最终追求,始终守身如玉,洁来洁去,一生清白。
记得先生刚来张溪时是教语文,那时他经常结合语文教学,抽空给学生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苦菜花》等革命小说,使学生从小就受到革命真理和语文素养的熏陶。改教数学时,他每节课都以教具传授新知识,以演绎巩固新成果,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他既是一位优秀的语言学家,又是一个成功的演绎大师,听他讲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课堂驾驭自如,或演示,或板画,或比对,或歌诀,启发式贯穿始终,讲解道理深入浅出,推导公式由浅入深,揭示规律水到渠成,精彩的演示吸引着孩子的眼球,连珠的妙语牵引着儿童的思维,学生在他游刃有余地引领下,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驰骋,学得轻松,记得牢靠。
先生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艺术家,而且是教育科研的园艺师。他曾多次在省、地、县教育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次参加地县教研会,并长期担任安庆地区数学教研会理事,东至县数学教研会常务理事。他那独到的学术见解,精彩的课堂艺术,影响着一大批年轻教师,其中吴明富、张锡义老师就是在他的熏陶和教诲下成长为安徽省数学教坛新星的。由于先生在教学领域中的卓越贡献,他先后担任一、二、三届县政协委员,六、七、八届县人大代表,1985年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张溪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祖孙三代几乎都是杨老师的学生,他为张溪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受到张溪人民的普遍尊重和爱戴。满天下的桃李,或官居要职,或斐声海外,只要一提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无不交口称赞,尊崇有加。那时人们一直将他的名字写为“敬之”是不无道理的。
有些历史镌刻在碑石上,有些历史笔画在宣纸中,有些历史流传在人世间。杨老先生四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教育这片热土上抒写的历史,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将永远屹立在张溪人民的心中。如今先生已是94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了,但他仍坚持“静心凝气健身体,作功聚力养精神,读书看报练书法,赋诗作对悟人生”。是全县乃至全市健在的一位年龄最大的教育宗师。
“健身益气精神爽,知命乐群心态优。寡欲敛私淡名利,人生得失重糊涂。”这恐怕就是先生健康长寿的秘诀,也是他当初改“家兴”为“静之”的重要原因吧。
本版责任编辑/阮文生
E-mail:hsrws@126.com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钟斌)2月5日,从全省民政暨民政法制工作会议传来好消息,在减灾救灾、扶贫救困等各项为民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东至县洋湖镇民政助理员朱大兴、贵池区秋江街道民政事务所孔良武分别被省...
东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