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吴松柏盛文鹏石泽丰深秋的东至地处皖赣边界的青山

池州日报 2011-11-15 00:38 大字

□ 记者 吴松柏 盛文鹏  石泽丰 

深秋的东至,地处皖赣边界的青山乡天空晴朗,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从乡政府前往中村村,是一条宽阔的水泥路,是“四民”活动联系帮扶单位市公路局投资60多万元修建的,刚刚通车几个月。当地村民称这条路为“幸福路”,并立碑纪念。碑曰:“为加快解决我村五个村民组行路难问题,池州市公路局积极筹措资金建设该‘断头路\’。青山乡中村村立。”有了这条路,今年70多岁的汪送奎骑上了电瓶车,老人以前上青山街来回要走一天,现在只要一袋烟的功夫。他说:“做梦都没有想到,市公路局能帮乡亲们修这么好的路,这块碑是老百姓的心愿,该立!”

群众困难放心间

生态环境优越,商贸往来活跃,文化积淀深厚,这是东至县龙泉镇给市政协主席方志恒留下的深刻印象。9月26日,他轻车简从来到联系点龙泉镇,深入龙泉村韩桥组,走访慰问叶杏根等困难群众。

群众的疾苦冷暖,无不牵动着方志恒的心。在听取龙泉镇党委书记齐华斌的汇报后,方志恒说:“大走访就是发现困难,解决困难,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他要求当地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服务社会、企业、民众的意识,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要通过活动的开展,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努力达到改善民生,群众满意,社会和谐的成效。

10月11日下午,方志恒再次来到龙泉镇,走访龙泉镇中心学校,实地了解学校发展状况,对学校食堂、教室和办公室进行了细致察看,详细询问了全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生的学习和住宿、师资力量等情况,并和老师们亲切交谈,详细询问了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和工资收入等情况。

对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志恒强调要理清发展思路,加强学生管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方志恒还勉励龙泉镇中心学校,要以此次大走访活动为契机,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硬件、软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尽力改善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加快培养一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精湛的教育教学水平、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努力创办让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示范学校。(下转A3版)

(上接A1版)

在回忆起市委副书记徐建到村里走访时,青山乡叶桥村党支部书记杨文龙至今很激动。青山乡是徐建的联系点,11月3日,他轻车简从来到东至县最偏远的乡镇———青山乡,到企业、学校和农户家中,走访看望群众。在考察青山乡服装集中区建设情况时,徐建随机向园区周边的村民代表和农户了解征地拆迁情况,询问农民群众对创办工业园区是否支持,政府的征地拆迁补偿经费有没有到位,倾注着对群众利益的关注。在村民代表王长学家中,徐建要求当地党委政府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切实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在特困户周长寿家中,得知周长寿老伴因车祸导致腿脚不便,徐建再三叮嘱其保重身体,安心养病。

为深化走访效果,徐建夜宿青山,住在乡干部房间,与干部促膝谈心,谈工作,拉家常,并连夜在乡政府召开“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座谈会,听取乡机关干部大走访活动情况汇报,了解东至县委提出大走访要做到“十必访”在基层落实结果,要求青山乡党政干部及时把握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顺应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进一步关注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使大走访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对乡政府提出帮扶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一一给予解答,并承诺将协调交通、水利、教育等部门,加快当地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他还表示将再到青山,亲自参加乡机关干部召开的工作日志讲评会。鼓励乡村干部把民情和工作日志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与此同时,东至县的领导班子和市、县直各帮扶单位,也纷纷深入联系村,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人在深山有远亲

父亲因意外事故身亡,一个幸福的家庭陷入困境,全家的重担就靠务农的母亲一个人支撑着,在东至县昭潭中学读高中的17岁的董君,常常为自己能否完成学业而担忧。由于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有时她想买课外书看都觉得是奢望。在青山乡青山村,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刘坤,他今年不到10岁,在青山乡中心小学读书。其父亲在外打工时不幸触电身亡,家中仅母亲一人务农,还有爷爷、奶奶需要赡养。团市委得知董君和刘坤的情况后,决定与他们结成对子,长期帮扶。九月份,新学期开学,团市委书记林芳专门来学校看望他们和其他5个孩子,除了送上帮困经费,还给孩子们带来许多课外书籍。为了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用更宽广的心去感受世界、感受未来,还特意把孩子们接到池州,饱览一池山水满城诗的城市美景。在游览之余,还带孩子们逛书店,进电影院,选购他们自己喜爱的学习资料和用品,观看最新的3D电影。

帮助“过失”老板再创业

访民情、解民忧、惠民生,必须时刻不忘发展。在大走访活动中,青山乡党委和市、县直联系单位,始终把解决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矛盾摆在首位,真正做到吃透民情,抓住矛盾,破解困难,促进发展。

“自己的失误,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一段时间以来,殷文良一直为几年前没按规定为老企业办营业执照年检而懊恼。他说,不是当地工商部门和青山乡党委政府的破格相助,怡亿制衣厂要想扩大规模生产,不可能变为现实。

原来,早在2007年,殷文良与董某共同投资设立东至县怡亿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自己担任法定代表人。但在经营过程中,股东间出现矛盾,公司难以维持。作为企业法人,按规定,公司应该依法及时年检,但殷文良疏忽了。为此,2009年3月,工商部门依法吊销了公司的营业执照。与此同时,殷文良还被纳入了国家工商局企业信用数据库黑名单。如此一来,按规定,殷文良自执照吊销之日起3年内就不能再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

去年7月,殷文良再次走上创业之路,以个体工商户的名义办起服装加工厂。因为人诚信,善经营,加上市场行情较好,怡亿制衣厂经营一路飘红。发展到工人90余人,今年年产值可达两千万元。尽管厂子达到了规模企业的指标,但他本人因为还没从黑名单里“脱身”,怡亿制衣厂无法申报规模企业,制衣厂接单子受限制,与客户谈判受歧视,企业经营效益受到很大影响。因为不是规模企业,怡亿制衣厂也不能作为一般纳税人在当地纳税,企业税收一年要流失60多万元。

在大走访活动中了解到这一情况,乡党委政府和联系该乡的县工商局下决心要破解困局,解殷文良之忧。在排除使用同一企业名称,不会造成投资主体上的混淆和给第三人造成损害的前提下,毅然主动为殷文良“脱黑”担责。一方面,建议殷文良登记注册个人独资企业;另一方面,县工商局决定将“东至县青山乡怡亿制衣厂”名称继续核定给殷文良使用,并于9月20日为殷文良办理了个体工商户的注销登记。9月30日,殷文良如愿的成立个人独资企业———东至县青山乡怡亿制衣厂。企业迅速走上发展正轨。不到一个月,怡亿制衣厂就以一般纳税人资格向当地纳税近20万元。

“补户口”老人住进敬老院

64岁的陈彩霞老人几十年来心里不舒坦,因户口丢了一直过着“黑户口”的生活,是大走访活动,让她拿到了自己的户口本,住进了当地的敬老院。

陈彩霞在青山乡住了30多年,30多年来,因为没有户口,敬老院进不去,许多优抚政策享受不到……可以说,一纸户口,成了陈彩霞安享晚年的“拦路虎”。

陈彩霞老人是江苏无锡人,因婚姻坎坷,多次改嫁,户口一直没有随人“走”。如今老人60多岁了,孤身一人,看别人进敬老院,老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即使青山村委会为她租了房,她仍不安生,老人说:“我住得还是不踏实。”

经过深入走访,当地政府和团市委了解情况后,多方协调,寻找老人户口踪迹。今年7月份,在当地户籍管理档案中,陈彩霞老人终于“册”上有名了。消息传进老人耳朵的那一刻,她激动得掉下了眼泪。“黑户口”终已成为老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如今老有所养等惠民政策,老人该享受的都已享受到了。

为深入贯彻落实“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要求,东至县委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做到“十必访”,重点走访特困户、信访户、计生优抚对象、致富能人、党代表、人大代表、退休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复员退伍军人等各个层面的对象,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全面掌握基层情况。记者从东至县有关部门了解到,自“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员干部下基层已走访1700多人次,走访群众9707户,收集意见建议803条,解决问题228件;结对帮扶困难群众1172人,落实慰问帮扶资金260万元。

新闻推荐

通讯员章琼连日来东至县园林工人们清晨不到点就开始了

□ 通讯员 章琼连日来,东至县园林工人们清晨不到5点就开始了工作。他们把一棵棵香樟立在树坑里,一边填土一边为刚栽下去的树木围上防护桩。在施工现场,笔者看到,工人们还栽植...

东至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东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