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盛文鹏今年高考分数公布以来市社会福利院上
本报讯(记者盛文鹏)今年高考分数公布以来,市社会福利院上下一直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之中,原来,生活在福利院里的孤儿韦诗雨今年高考得分521分,目前已被河南理工大学录取。院长程锦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是池州福利院走出的首位大学生。这一切,是诗雨勤奋学习的结果,也得益于池州近年来实施的孤儿救助、福利院工程等一系列惠民政策。”
韦诗雨出生于贵池区秋江街道一户农家。母亲先天痴呆,父亲身体也不好。为了让小诗雨有更好的成长环境,他刚一出生,就被叔叔家抱养了。韦诗雨回忆说:“在我8岁那年,父亲身体出现重度残疾不能行走。那时我虽然在叔叔家,但我感觉到我那个家的天一下子塌了下来。”像韦诗雨一样的孤儿,池州市约有500名。以前,他们大多以家庭寄养方式散居。这些被寄养的孤儿虽然基本能吃饱穿暖,但仍有不少人难以获得全面而周到的监护、照顾和教育,部分孤儿甚至生活在十分贫困的状态中。
“孤儿是最弱小的困难群体,缺乏父母关爱、家庭保障。”市委主要领导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担当起责任,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改善孤儿的生活状况和成长环境,2006年池州市在东至县开展孤儿救助试点。2007年出台了《池州市孤儿救助暂行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涵盖生活、教育、医疗、居住、就业等多方面内容的孤儿救助制度,并纳入民生工程,在全市推行。去年,又在贵池区率先探索适龄孤儿集中养育模式,通过实行集中供养和教育,提高孤儿养育质量。
“当时,小诗雨的父亲刚离开人世,其叔叔家也陷入困境。了解到小诗雨的实际困难后,我们便把他接进了福利院。”程院长说,孤儿不仅生活需要救助,教育救助更为重要。池州市对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孤儿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先期集中收养的孤儿,全都就近安排在城区最好的学校就读,安排有“一对一”帮扶教师,市区妇联为他们挑选了“爱心妈妈”,团区委还组织城区大中专院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与孤儿结成对子,不定期开展以学业辅导、心理疏导、亲情温暖等为主要内容的关爱活动。
“目前,能够容纳50人的石台儿童福利院已建成并将投入使用,青阳和东至儿童福利院正在修建中。”市民生办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这些民生工程和惠民实事的深入实施,以及孤儿救助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池州孤儿养育水平也将大幅提高,从福利院走出的大学生也会更多。
相关链接:
民生工程迈大步
好生活缘于好政策。在实施民生工程的过程中,池州市将“扶弱解困”摆在突出位置,在全国首创孤儿救助制度,并在全省率先实施“夕阳红”计划,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严格考核,强力推进,用大手笔写好“一老一少”文章。通过兴建儿童福利院和敬老院,将分散居住的“五保”老人和孤儿迁入“新家”,由政府实行集中供养,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市万名“五保”老人和500名孤儿“应进皆进”,让“一老一少”这两类最需要关心的弱势群体“老有所乐、孤有所育”。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工程是大事。2007年以来,池州市坚持把有限的财力优先向民生倾斜,以组织实施民生工程为重点,倾心尽力推进民生事业发展。民生工程项目从当初的12项扩大到33项,涵盖生活救助、教育、卫生、文化、交通、住房、就业、农村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累计投入资金逾30亿元,惠及城乡群众14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93%,人均受益2000余元,初步解决了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出行难”等突出问题,民生工程连续三年在省考核中获一等奖,民生工程满意度连续四年全省第一。今年以来,池州市33项民生工程建设推进迅速。截至目前,已到位民生工程资金11.26亿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政协宣)9月26日,市政协主席方志恒轻车简从,赴联系乡镇———东至县龙泉镇联系学校———东至县泥溪镇中心学校,指导开展以“访民情、汇民智、释民惑、解民忧、惠民生”为主题的“五...
东至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东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