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天鹅”孵出“茶叶”蛋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1-06-03 12:46 大字

“做好茶叶,第一是地理环境,第二是制作工艺,只有占了这两样,才能做出好茶。而打市场则要靠口碑。”5月29日,在东至县较为偏远的“天鹅孵蛋”山下,安徽天鹅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郑玉贵对记者说。

学做馒头留住茶叶专家

东至县“天鹅孵蛋”山位于北纬30度线,中国传统的十大名茶中,有九个都是出产在这条纬线附近,西湖龙井、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皆出于此。

山附近的村民靠茶为生,但由于缺乏技术和规模,这里的茶叶一直寂寂无名。直到1991年,时任木塔乡梓桐村支部书记的郑玉贵在朋友的提醒下,发现了漫山遍野的茶树中蕴含的商机。

郑玉贵发现,村子里有丰富的茶资源,但最缺的是制茶技术。经过几番周折,郑玉贵请来了安徽农业大学茶叶专家杨维时教授,亲自到村里培训制茶能手。

杨维时是北方人,爱吃馒头,但东至没有吃馒头的习惯,郑玉贵为了留住专家,买来了相关书籍,自学做馒头。郑玉贵的诚意打动了杨维时,就这样,杨维时在村里一呆就是两年,首批培训了包括郑玉贵在内的12名制茶能手。

在专家的指导下,村里的茶叶质量明显提高,市场价格也直线上涨,由最初的6元每斤涨到了60元每斤,这让郑玉贵们更加坚定了当初的决心。

1993年,首批参加培训的“十二罗汉”共同创立了梓桐绿茶厂,从此,梓桐村走上了茶叶致富的道路。

三次技改打造现代化生产线

按照杨维时教授的指导,梓桐绿茶厂一开始就统一制茶标准,追求“颜色翠绿、汤色碧绿、叶底黄绿”的高品质,立刻在市场上引起了轰动,销量连年增加。郑玉贵还带动周边村民开始制茶,同时在杨维时培训的第二批28个能手的“传帮带”下,木塔乡制茶迅速形成了一定规模。

2002年,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提供资金支持,投入100多万元,梓桐绿茶厂改制为安徽天鹅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当代茶圣陈椽教授亲手题写产品品牌“天鹅云尖”,郑玉贵开始向品牌化和规模化迈进。

公司成立后,先后进行了三次技改。通过前两次技改,公司建起了8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采购一些茶叶加工设备,开始机械杀青、人工做型,制茶质量进一步稳定。据郑玉贵介绍,最近的一次技改,公司投入了100多万,引进了清洁智能化项目,食品安全的得到了保证,科技含量很高。

2006年,公司牵头成立了东至县首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利安天润茶叶专业合作社,先后吸收社员320多名,向社员收购茶叶时保证每斤40元以上的利润,带动周边村民致富。

口口相传打出广阔市场

“天鹅孵蛋”山本身地理环境优越,高山上病虫天敌较多,茶叶不容易产生病虫害,当地茶农根本不需要使用农药,是天然的有机茶园。而“天鹅云尖”自问世,便开始接连获得荣誉: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绿)茶金质奖,安徽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安徽省著名商标。 2007年被池州市政府认定为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8年被授予安徽省供销社系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做茶如做人,品正久留香”,一直以来,郑玉贵坚持质量优先,做好口碑的宗旨。由于茶叶质量好,口口相传,客户一带十,十带百,市场越来越大。目前该产品供不应求,一些单位来购茶,甚至需要提前预定。

如今的天鹅茶业拥有7000多亩的茶园基地,公司占地面积现在已经达到1500平方米,年产中高档名贵茶10000多公斤,今年产值已经达到900多万。 “目前公司走的是高端路线,走精品路线,下一步我们将会扩大生产,厂房、设备都要进行投入,去做一些高端的、中端、低端的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 ”郑玉贵说。

本报记者 曹荣通讯员陈礼明丁曼

新闻推荐

东至县东流镇红叶村袁由保夫妇在为野葫芦整理搭架红叶

东至县东流镇红叶村袁由保夫妇在为野葫芦整理搭架。红叶村通过示范带动,今年发展野葫芦800亩。目前,瓜果累累,村民们正加强田间管理,为野葫芦棚架整理加固。 章四忠摄...

东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东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