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跨越千里的牵手——成都高新区援建德格县工作观察

四川日报 2015-11-19 09:07 大字

□刘之宥 图片由成都高新区援藏工作队提供

省委藏区工作会要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集中精力打一场藏区同步全面小康的攻坚战。

成都全面贯彻落实省委要求——强调对口支援甘孜要做好四个“真”:真用心、真给力、真动脑、真见效。要通过***,更好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综合效益的有机统一。

2012年起,成都10个区县对口支援甘孜州10个县,成都高新区由此与相隔千里的德格县结为“兄弟”。去年8月,成都高新区第二批援藏工作队16名援藏干部赴德格开展对口援建工作,与“第二故乡”一起谋求跨越式发展。接过“接力棒”,援助不断档。按照“一条主线、三个加强”总体思路,以甘孜州发展“全域旅游”工作为中心,紧紧围绕“资金援藏、人才援藏、智力援藏”,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支援德格县资金已到位1.8125亿元,推动藏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高新力量”在雪域高原生根开花,交出了一份当地经济、社会全面提升的美好答卷。

从成都高新区出发到德格县,近千公里的路程,开车却至少要2天,这还是在天气晴好、不发生地质灾害的情况下。由于地方财政薄弱,德格县要补的类似“欠账”太多,正如那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是横亘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前的重重障碍。

产业先行是发展的核心引擎,民生幸福则是援藏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成都高新区第二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洪敬涛说:“我们的目标,既要实现与前一批队伍的‘无缝接档\’,更要立足现实‘创新提升\’,开辟新思路、创造新经验、打开新局面。”

一个是四川省高端产业发展最集中、创新创业资源最富集的先行者,一个是位于金沙江畔平均海拔4235米的高原小县,经济相对落后。成都高新区与德格县这一对“兄弟”的牵手,发生了怎样令人惊叹的“化学变化”?

产业攻坚:因地制宜提升“造血”功能

换个角度看德格,她并非“一穷二白”,相反,资源非常丰富——壮美的自然景观让游客流连,作为康巴文化的发源地,古老的藏文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令人神往,南派藏医药发祥于此,格萨尔王诞生于德格阿须草原……但受制于交通条件和产业的低端形态,这些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瑰宝,很多藏在深闺,“靠山吃山”的农牧民,“吃”得辛苦。

工作队反复分析调研后,决定为德格量身打造“世界顶级旅游目的地”和“民族特色手工业”,以及“南派藏药”三张产业名片。“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导,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洪敬涛说,“自2012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投入240万元,邀请国际顶级专家编制完成了《德格县全域生态旅游规划》,为德格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我们累计投入8429.6万元改造马尼干戈镇及德格县城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明年我们还将投入3500万元,全面改造德格县城风貌,还原出一座原汁原味的康巴特色风情小镇。”

如今,行走在德格县城的主干道格萨尔大街上,坑洼不平、灰尘漫天、垃圾遍地成为了历史,65岁的白玛拥宗说,“当太阳落山时,阳光照亮印经院的金顶,就是一幅最美的图画。”

德格县藏艺通公司董事长噶布过去一直有些“遗憾”——德格麦宿片区的唐卡、黑陶、铜像等手工艺产品十分精美,但由于生产粗放、信息不畅、资金缺乏等原因,发展一直滞后。“民族特色手工业有望成为德格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成都高新区完成《德格县民族手工业旅游产品策划方案》、《德格县特色旅游产品设计方案》等,并组织专业的旅游产业开发公司、民间民俗文化的学者专家,与当地干部一道为民俗手工业发展“把脉”。搭建走出高原的平台、专业公司包装营销……这些新词汇“刺激”着噶布们的神经,仿佛看到了“深闺”的宝贝们未来一步步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根据甘孜州藏医药发展规划要求,成都高新区投入援建资金40万元,与四川中医药科学院联合普查调研,编制完成并通过评审《德格县中藏药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为德格县中藏医药产业发展拟定了工作蓝本。

2014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加大投入援建资金592万元,用于德格县藏医院制剂室改造,增设前处理车间和泡制车间,扩展厂房面积,购置药剂饮片加工两条生产流水线。“德格县中藏医药发展有了先进理念支撑,引进了现代化的生产设施设备,将得到长足发展。”挂职德格县藏医院副院长的杨智说。

民生情怀:真情帮扶成就幸福生活

11月,德格县的气温已经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滴水成冰。然而这个冬天,城关一完小的孩子们过得很温暖,他们搬入了新教室:第一次用上多媒体设备,第一次认识了神奇的没有火的“炕”——地暖。这是成都高新区投资1390万元修建的德格县城关一完小综合楼。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凝聚人心的“灵魂工程”。挂职成关一完小副校长的李俊来到德格后就感受到了压力——学校的基础设施、校园文化、师资结构、教育观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支援不是‘走过场\’,希望能为学校发展干一些实事。”李俊的想法也是援藏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帮助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学校文化建设……5名援藏教师们带来了成都高新区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力争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上示范课、开专题讲座、组织探讨点评……1年多来,工作队教师多次送教下乡,足迹延伸到24个乡、30多所乡村小学,累计培训500余人次,先后组织两批农牧区小学管理干部到基地学校参观、学习。

“短板”不断补齐,民生的幸福之花正在德格的土地上绽放。

“针刀显奇效”,这是一面语言再朴实不过的锦旗,背后是德格群众对援藏医生的深深感激。今年,挂职德格县人民医院院长助理的陈中刚用液体刀结合椎管内针刀剥离方法治疗一名患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最终让原本已无法行走的病人能生活自理。2014年8月以来,成都高新区第二批援藏工作队医生累计管理住院患者1300余人、参与抢救190余次,手术800余例,诊治门诊病人1.3万余例;抢救妇产危重病例20余例,手术170余例,指导顺产及难产接生190余例,大大提高了德格医疗服务技术水平,援藏医生真正成为了藏区老百姓心中的好“门巴”。如今,成都高新区援建的达马乡中心卫生院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建错阿乡中心卫生院工程也将于明年投入使用,德格县乡镇卫生基础设施水平在成都高新区大力援助下得到了极大提升。

由于地处高原,自来水和蔬菜供应问题一直是“老大难”。近几年,工作队请来成都市自来水厂专家实地考察,协助绘制县城供水管网图纸,对自来水厂设备进行维修和改造,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问题;如今,在工作队的帮助支持下,德格县新建起了蔬菜大棚种植示范基地,在气候恶劣的高原上,新鲜的蔬菜努力地生长着,正如当地群众的生活一样,勃勃生机,希望无限。

高新区真情拥抱“第二故乡”

通过20多年的发展,通过一代代高新人艰苦奋斗、务实创新,成都高新区已经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创新示范的领头羊。成都高新区加快发展的成果何以复制到高原?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援藏工作队以先进理念为引领,以智力帮扶为抓手,以真情实干为纽带,拥抱“第二故乡”。

科学理念:开放合作是发展方向

扶贫要精准,这是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的“关键词”。在成都高新区援藏工作队看来,尽管地处偏僻,但当前的发展格局和资源禀赋决定了德格的发展空间,在本地之外,甚至在四川之外,在更广阔的领域。成都高新区援藏工作队将解放思想、开放合作的理念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始终。

产业跨越要“走出去”、“迎进来”。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新会展中心是成都乃至四川的会展龙头,区位优势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为进一步对接内地市场,让德格传统手工业焕发出新时代光彩,带动德格县产业发展、人民群众增收致富,援藏工作队将德格民族手工业产品成都旗舰展示店设立在这里。此外工作队还计划实施德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帮助德格民族手工业从封闭走向开放。

9月14日,德格县迎来了一批特殊的“亲戚”——首次“高新区企业家德格行”活动举行,17名来自电子商务、旅游策划、连锁超市、生物制药等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克服高原反应,马不停蹄地考察当地旅游、藏医药及民族手工业等产业发展情况。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企业家们为德格的产业发展献计献策:不要“孤军作战”,而要打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招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产业发展,借助外部的资金和人才为德格发展服务。

产业要发展,本地干部的视野也要不断拓展,既要“面授机宜”,也要走出山区,到大城市“耳濡目染”。去年底,德格县村干部考察团一行37人来到成都高新区、新都区,他们在政务服务中心感受到了便民服务的理念,在新农村聚居地看到了当地农民的“现代化”生活,在现代农业项目现场体会到土地里也能生出“金娃娃”。下一步,德格的干部们还将有机会到北京、深圳等发达城市学习考察。

智力帮扶:锻造“永不走”的工作队

省委决策的“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要的当然不是短期效应,而是“长久之计”。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正在德格形成。

“人才援助是根本,纵深推进智力援藏,为德格跨越发展筑牢基石。”挂职德格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的黄慰说,在德格,工作队的队员们都有当“老师”的经历。

在机关、在医院、在学校……“传帮带”无处不在。据统计,1年多来,成都高新区第二批援藏工作队传帮带171人,个别指导1096人次,举办各类培训37次。

挂职德格县检察院检察长助理的鞠友志,此前在成都高新区人民检察院工作。他创新开设“成都高新区援藏干部讲坛”,每月举办一次,很受欢迎。工作队在德格县马尼干戈、龚垭等4个乡镇设立“中西医结合康复技能培训点”。“培训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学、影像学、康复理论等学科,计划轮训乡镇医务人员26人。”挂职德格县卫生和人口计生局副局长的周沁园说,目前首批医生的培训完成,部分学员已可以独立正规执业,受到群众的欢迎。“培训”,这是工作队带给德格干部的又一份礼物。早在2013年9月,成都高新区帮助德格县率先与中组部四川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甘孜州首个干部人才培训基地。至今,已有200多名优秀干部人才参训,并计划在未来3-5年内,对德格县全部后备干部进行轮训。今年,45名德格干部去往西南民族大学参加“德格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题培训,火花在不断碰撞,共识在不断凝聚——

当地的干部人才们,要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消灭“本领恐慌”,让“成都经验”、“高新经验”浇灌高原的格桑花。

真情实意:高原写就奉献篇章

自2014年8月进藏以来,成都高新区第二批援藏工作队员们便将德格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故乡”的发展便始终牵动每位队员的心,除了区财政的“硬投入”,他们还千方百计“自我加压”,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搭建社会参与援建的平台。今年初,工作队发起了“情暖德格、共铸爱心”大型慈善募捐活动,引发社会范围内的捐助热潮,共募集到成都高新区内40家爱心企业及慈善人士捐赠的善款183.66万元。挂职城关二完小校长助理的袁新平在送教下乡的过程中看到,竟然还有那么多牧区娃娃在寒冷的冬天衣着单薄,甚至穿着凉鞋上课,他便利用假期向社会各界奔走募捐,为困难学生送来了一套套衣物、一双双棉鞋,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第二批援藏工作队已累计向派员单位及区内企业、民间爱心组织争取到援助资金853.1万元,争取到电脑42台、衣物3700余件、棉被300床、棉鞋180余双、书籍2万余册以及大量的体育用品及其他物资。

“当主人不当客人,当干将不当看客。”挂职德格县政府办副主任的王静说,不少队员都是主动申请来到德格,他们与当地干部和群众亲密无间,全体队员共与111名农牧民“结对认亲”,一年多来走访慰问群众153人次,帮扶困难学生、孤儿、病人等1351人次。

数字是简单的,背后的付出却是常人难以想象。挂职德格县环保局副局长的于航,在浪多乡结下了5个“亲戚”,可每次走亲戚时都是一场“考验”:16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颠簸6、7个小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遇到大雪往往还需要下车推行。他说,援建既有奉献又有收获,来到德格后,他的工作量比过去倍增,加班是家常便饭,但同时也磨炼了自己。

挂职德格中学副校长的张云有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下了许多孩子的家庭情况、性格特征,以及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学生有爱好,他及时发现并鼓励;学习有困难,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教授。今年6月,时值中考,人手不足,张云主动请缨到海拔近4000米的马尼干戈镇监考。翻越风雪交加的雀儿山,疲劳过度引发高原反应,他强忍着剧烈头痛,坚持继续工作,工作完成后却住进了医院。他对学生的爱,也赢得了孩子们的尊重,不善表达的孩子,每次见到张云就深深鞠躬敬礼。

新闻推荐

“地铁公寓投资出租皆宜”?小心!如此房产遭严罚啦

本报讯(记者刘佳)2月24日,成都市工商局通报了该市房地产广告市场整治专项行动的3件典型违法广告案。三家房产商因广告宣传含有“坐享增值红利”“买铺只等坐收钱”等违法字眼受到查处,最高罚款20万。...

新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