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跨越提升 五年耕耘书写崭新篇章

四川日报 2015-12-14 08:57 大字

 成都农业“十二五”——

连日的低温,却掩盖不住成都农业发展的热度——

12月4日,成都市首张“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保单”在邛崃冉义镇诞生。当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业主代表汪友良签订了总面积1171.19亩的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保单。按照合同约定,在土地流转期内只要土地承租业主违约退出,农户所蒙受的损失将由保险公司“买单”。

这是成都农业在2015岁末激起的又一朵浪花,也是“十二五”答卷中的一抹亮色。

从2011年奔向2015年,成都这座城市奔跑进一个崭新境界——从确立建设西部核心增长极的目标,到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这样的壮志雄心,让成都在过去5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肩负“首位城市”重任的成都要继续一马当先,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成都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关键。

5年辛勤耕耘,成都在广袤农田上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预计201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386.5亿元,同比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47元,同比增长10.2%;5年来,预计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0%以上。

□张有容图片由成都市农工委提供

“十二五”亮点点击:

●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05.4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3.8%;全市农机化率达到75%,土地规模经营率达58.6%。

●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累计超过1500亿元,其中对农业投入累计超过300亿元。

●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6410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468家、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4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5家),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达到4941人,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453家。

●全市“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产品达1223个、中国驰名商标27个。

“十二五”期间,成都农业紧紧围绕市委“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深入实施“五大兴市战略”,按照“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的思路,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载体,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主要任务,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改革引领

农业生产要素“动”起来

拿着一个鲜红的“本本”,邛崃牟礼镇旭东水产养殖专合社负责人陈旭东忍不住笑开了花。今年6月,邛崃向包括旭东水产等在内的3家水产养殖合作社、企业颁发了首批农村水面养殖经营权证。拿着“本本”,陈旭东准备立即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

与此同时,崇州市青桥村农民罗万才,即使什么都不做,每年大春结束后,他仍能从土地上收回两三千元钱。这源自崇州近年来探索的一种新的农业经营体系——共营制。

共营制,即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新型经营体系,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对耕种不失“话语权”、“收益权”;受聘的职业经理人,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成为目标一致的共同体。有专家评价,崇州探索,昭示着中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方向。

改革的火花,在成都农业从未熄灭。2014年底,成都获批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先后获得9项改革试点任务。总结推广“农业共营制”、“大园区+小农场”等经营方式,全市土地规模经营率达58.6%。率先在全国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认证制度。

确实权、颁铁证,在成都,农业生产的各项要素进一步“流动”起来。采取土地、台账、合同、证书、耕保金“五个一致”的方式,成都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林权实测确权和登记颁证,基本完成集体资产股份量化。今年,成都更是试点颁发土地经营权证,同步开展养殖水面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确权工作。

串珠成链

装满“米袋子”、“菜篮子”

年交易额230亿元以上的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晋升“国家级”——近日,农业部下发文件,明确“同意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依托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共同建设国家级彭州蔬菜市场”。这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蔬菜市场。

“米袋子”、“菜篮子”,一手连着农民增收,一手牵起市民生活,既是关系城市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也是事关“三农”的“一号工程”。

在这份使命感的驱使下,5年来,成都农业连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统筹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目标锁定粮食安全与民生福祉。

“十二五”期间,成都规划建设总面积达367.15万亩的“10+7+3”示范基地(园区、带),整合资金总投入39.3亿元。2015年,全市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29.6万吨,蔬菜(食用菌)总产量560万吨、肉类总产量69.2万吨、水果总产量12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0万吨。

同时,成都还重点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现代种业、绿色生态农业等高端产业发展,串起一条“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5年来,成都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现代种业产值达65亿元;绿色生态农业面积超过50万亩。今年以来,成功引进总投资15亿元的亿佰家四川彭州(九尺)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全市新签约引进农业项目127个,投资总额达到178.8亿元。“一三互动”同样精彩。成都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把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打造具有现代农业形态、历史文化底蕴、乡村文明气息的乡村旅游景点,累计接待游客4亿人次、总收入超过630亿元。

农村更美

农民腰包“鼓”起来

冬日晴朗的阳光照射在“幸福炉坪”4个大字上。对于蒲江县大兴镇炉坪村2000多名村民来说,现在的生活与往日有了太多不同——水电气全通,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便捷,而产业的崛起,让新生活显得倍加有盼头。《桃花源记》中流传1000多年的梦想,正在成都逐渐投映进现实:新都区新繁镇高院村,村民们的“小别墅”前果树成荫;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草莓基地已初具规模……

类似这样的幸福美丽新村,2015年,成都全市已建设652个,幸福美丽新村示范村155个。累计建成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3910个,惠及150多万农户。

构建农业农村建管体系,成都将把农业规划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新农村建设等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两个导则”,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实现现代农业产业规划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

新村要有新产业。成都规划建设10个10万亩以上规模的粮经产业综合示范基地、7个2万亩以上规模的现代农业精品园区、3条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规划面积367万亩,涉及14个区(市)县127个镇(乡),通过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搭建产村相融新载体。

农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成都认真落实农民增收区(市)县委书记、区(市)县长负责制,积极拓展农民就业创业、产权流转、入股分红等多元化增收渠道,试点开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2015年,成都完成第三轮第一批农村扶贫开发,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20元,同比增长16.03%。

新闻推荐

非常梦想 吹响农民工文艺“集结号”

这是一次川籍农民工的文艺“集结号”,响亮而清澈。从7月到12月,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00位农民工齐聚“非常梦想”——四川省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这是一场川籍农民工的专属盛宴,热烈而深情。一幅...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