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猪粪 不是个容易事
蒲江县光明乡开展农村粪污治理市场化探索,实现了猪粪的绿色循环——
□本报记者 张明海
5月5日上午11时,一辆载着抽施粪机的小农用车开进蒲江县光明乡石燕村8组村民高志忠家的院坝。
不到两个小时,高志忠家两个10立方米的贮粪池被全部抽完,工作人员随后将之运到1公里外的5亩樱桃林,施肥。而在以前,对于高志忠来说,一年两次的清污过程,基本每一次都要花费5个工两天的时间,“按请一个工一天100元来算,至少在1000元以上,现在不到200元,真是省时省力省钱。”
高志忠的便利,来自于光明乡开展的农村粪污治理市场化探索——通过市场招标,猪粪实现了由 “猪圈-沼气-贮粪池-抽施粪机-田间地头”的绿色循环。
每天40吨粪污是个大问题
粪污,是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管好猪粪,可不是个容易的事情,光明乡每天粪污产生量在40吨以上。”分管多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光明乡党委委员赵西林介绍,对于农村来说,工业污染相对较少,最主要的还是牲畜家禽养殖产生的粪污污染。
记者了解到,光明乡全乡1600多户农村人口,家家户户基本上都在搞生猪养殖,同时境内还有两个大型养殖场,每年生猪出栏量在10万头以上。以高志忠家为例,家里就现存栏有两头老母猪、12只二三十公斤重的小猪、10头50公斤以上的架子猪。
而随意排放畜禽粪便和养殖废水,如果排放到河流、沟渠、水塘和渗透到地下水中,将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发绿、变黑、变臭,使水质不断恶化、污染土壤。
光明乡位处有“天然氧吧”之称的蒲江县腹心地,“目前我们还在积极规划打造生态养老休闲基地。做好畜牧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更加重要。”光明乡乡长杨文彬介绍。
为治理粪污,光明乡曾经全员出动。“上至乡干部,下至村组干部,跑到农民家头去,帮忙挑粪、实施监督。”对此,赵西林的评价是:“既费马达又费电,搞得大家都非常累不说,还没有效果,往往专项整治活动一结束,又死灰复燃。”
市场化运作 猪粪成商品
2013年10月,在对全乡畜禽养殖总量进行统计建立台账后,光明乡通过引进蒲江县沼气协会,开始对全乡畜禽粪污进行统一的收集转运处理。
首先是扶植和培养市场主体,一台抽施粪机和抽粪渣泵设备保障及7名人员队伍保障。通过村民议事会,启用村级公共服务资金,根据全乡4个村具体情况的不同,确定相对应的出资比例,并分村单独签订合同,“光明乡面源污染实行市场化承包治理费用约为8万元,其中金花村1万,韩桥村2.5万,官帽村2.1万,石燕村2.4万。”
在有了公共服务资金的基本保障后,养殖户每次的支出就大大降低。“我们实行电话预约、定期回访,每天都有好几单业务。”光明乡抽施粪服务队工作人员向凯程介绍,“每抽一车粪污(2立方米)收取养殖户10元,对需要用自家粪污灌施自家农作物的,500米范围内不收取灌施误工费,对超过500米范围的每车收取15元。”
转变是明显的。不仅粪污不再到处乱排放,村上的环境大大改善,更重要的是将牲畜粪便循环过程变“绿”了,以生猪产业促进樱桃、杂柑两大当地农村经济产业生态品质上的提升。
“猪粪成为商品不仅实现农户自家粪污到田地的绿色循环,需要灌溉又无粪源的种植大户也得到了保障,有粪源没有种植需求的种植户还能得到补偿。”向凯程介绍,就连邻近眉山市、丹棱县等地的枇杷种植大户也经常过来调运粪污。
新闻推荐
日前,有着“活着的邛窑”遗址的蒲江县甘溪镇明月国际陶艺村正式开村,这也是继江西景德镇、陕西富平之后国内第三个国际陶艺村。作为中国西南首个大型国际陶艺村建成开放,将在极大地促进甘溪乡镇旅游...
蒲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蒲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