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超市想“买菜”合作社看重“一揽子”方案

四川日报 2013-09-10 15:07 大字

9月5日,成都市农委组织了一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会——

从菜市场变为蔬菜连锁超市,左手“菜园子”,求量、图价高;右手“菜篮子”,求新鲜、图相因,供应链该如何确保?

“农超对接”面临三大问题:超市的规模和品种,双方信息是否对称,合作社的市场导向。

构建共赢格局,除减少环节、缩短运距外,超市将向种植前端输送市场需求,共同开辟供应新模式。

□本报记者 张彧希

“农民能多赚多少钱?”“物流配送问题怎么解决?”……9月5日,一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会上,来自成都10多家蔬菜合作社的负责人不断将问题抛给益民菜市的“东家”——成都城乡商贸物流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从传统的农贸市场到超市模式,益民菜市一手牵起“菜园子”和“菜篮子”,目前已在成都建起11个超市和20个社区便民菜店。然而,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必须解决超市自身“买菜难”的问题。

为此,成都市农委和商物投公司决定主动出击,将专业大户们“请”进来。

菜市苦恼 有实力合作社不来

“目前市面上蔬菜流通90%以上还是靠传统的小摊小贩式的农贸市场。”商物投公司副总经理、益民菜市执行董事周勇说,从“菜园子”到“菜篮子”,中间隔着七八个环节,层层加价导致市民买菜难、买菜贵。

这样的状况,让农副产品的销售阶段只能“靠天吃饭”,“个体菜贩成千上万,导致终端销售情况难做准确统计,更无法依据相关数据安排生产。”周勇说,这就造成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消除生产环节的盲目性,理顺整个农业生产链条,小摊小贩的销售模式需要转向规模化。周勇把现在的农贸市场比作当年成都的城隍庙电子电器市场,他期待有一天益民菜市能成为“国美”、“苏宁”。

可是,“买菜难”却成为摆在益民菜市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方面,该菜市现在规模并不太大,到地里买菜,农户不愿卖。“农民都愿意一车一车地卖,谁愿意一斤一斤地卖。”

两年多来,益民菜市也相继和30余家合作社建立了业务关系,但令人苦恼的是,“有实力的不来,来了的没实力。”周勇还记得,去年底,一家合作社为仅仅20万元流动资金苦恼不已。

信息沟通不畅,也是益民菜市急需突破的环节。前段时间,彭州莴笋滞销,得知消息后,益民菜市旋即组织力量驰援,10天卖掉5万多公斤莴笋。但有些尴尬的是,滞销信息他们也是从报纸上知晓的。

许下好处 三方受益

十几个合作社负责人坐在会议室里,他们想知道,益民菜市,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缩短距离、减少费用,三方受益。”成都市农委物流与市场处处长范明刚说,益民菜市的本地蔬菜,销售价格比同等农贸市场便宜15%—30%,菜地收购价格则至少比当地高0.1元/公斤。

唐发蔬菜专业合作社自2011年就与益民菜市合作。“说实话,前两年确实没赚啥钱,但从去年底就开始盈利。”目前,唐发的蔬菜配送到10个益民超市,每个超市平均每月的利润在3000元左右。

商物投公司继续抛出诱人蛋糕:“下一步我们将组织人员进入每个签约的合作社、蔬菜基地,和每一个生产组长建立联系。到时候一个电话,就可以告诉你们需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这对温江永宁联合总社来说,吸引力很大。该合作社拥有国家级万亩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带动农户达2万多户,但一直以来因为信息不对称,菜有些难卖。“我们已经和益民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希望下一步能在统一配送管理、统一的净菜处理上,有更深一步的对接。”合作社负责人说。

然而,也有部分合作社观望。郫县蜀上锦生态蔬菜联合社是13家生产合作社的大联盟,拥有蔬菜面积达2万余亩,还拥有2家物流企业,目前合作社的蔬菜主要进行大专院校等大宗配送。

新闻推荐

农村污水处理站谨防“干瞪眼”

缺资金,农村污水管网配套滞后;缺技术,后期管理维护不够专业;缺指南,个别污水处理站不太实用——□本报记者刘宇男回放作为国家出台的一项农村惠民政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由省环保厅和省财政厅联合组...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